中老年腹部脂肪分布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发表时间:2011-09-29 浏览次数:471次
作者:张均喜,任庆云,李玉楼,丛力宁,赵君禄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河北省儿童医院放射科(张均喜、李玉楼、丛力宁);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科(任庆云、赵君禄)
【摘要】目的 探讨腹部脂肪分布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因心绞痛、心肌梗死及胸痛待查入院患者10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n=54)和无冠心病组(n=48),并在造影前后1周内对上述患者行腹部脐平面CT扫描,比较2组间所测得腹内脂肪面积(VA)、腹部脂肪面积(TA)以及VA/TA比值。结果 2组间年龄、BMI、TA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A、VA/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定量测定腹部脂肪分布是一种检查腹型肥胖的有效手段,VA/TA值≥0.44可判断或预测冠心病。
【关键词】 腹部,脂肪组织,冠状动脉疾病,冠心病,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研究表明,肥胖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重要因素。在临床实践中,人们逐渐发现某些人虽然肥胖,但未发生冠心病;某些人体重在正常范围,却患有冠心病,因此冠心病的发生可能与人体脂肪分布有关。目前有关以腹部脂肪分布作为判断及预测冠心病的研究论文涉及不多。本研究旨在通过CT下定量测定腹部脂肪分布,评价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因心绞痛、心肌梗死及胸痛待查而住院并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02例,其中男63例,女39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61±7)岁。所有病例均排除肿瘤、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A、B组:A组54例,为冠心病组;B组48例,为无冠心病组。2组间一般资料有均衡性。
1.2 方法
1.2.1 冠状动脉造影:应用美国GE血管造影机,采用标准Judkins法多体位投照完成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中1支以上主要冠状动脉狭窄≥50%,定义为冠心病;无狭窄或狭窄未达到以上标准为阴性,定义为无冠心病。
1.2.2 腹部脂肪测量:冠状动脉造影前后1周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High Speed 双排螺旋CT扫描脐孔(相当于L4~L5)水平,扫描过程中嘱患者屏气。用HJ-YG DICOM公司的version 1.0脂肪测量软件,设定脂肪组织CT值为-250~-50 Hu[1],测量腹内脂肪面积(VA)和腹部脂肪总面积(TA),并计算VA/TA。
1.2.3 入院后用标准方法测量升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m2)]。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logistic偏相关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组54例,VA为37.3 ~447 cm2,TA为70~651 cm2;VA/TA值为0.38~0.71,平均(0.48±0.09);B组48例,VA值为18.9~332.9 cm2,TA值为49.0~575.1 cm2;VA/TA值为0.16~0.58,平均(0.37±0.08)。2组年龄、BMI、T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A、VA/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logistic判别函数如下 logit P=-5.777+13.281x,其中x为VA/TA。判别规则为logit P≥0,判别为冠心病;logitP <0,判别为正常人,由此可以求出当VA/TA≥0.44时判别为冠心病,VA/TA<0.44时判别为正常人。VA/TA≥0.44时,可以预测冠心病。以0.44作为阈值预测冠心病,阳性预测值为80%,阴性预测值为79%,特异度为77%,灵敏度为81%。 2组年龄、BMI、腹部脂肪情况比较表2 VA/TA预测冠心病与冠脉造影结果比较例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在其众多致病因素中,肥胖是最常见的因素之一[2]。流行病学研究和医疗机构目前大多采用体重指数的标准来判定肥胖,随着体重指数的增高,冠心病的发病率呈进行性增加。但一些肥胖患者仍然表现出高度特异性,如一些患者尽管明显肥胖,但各项代谢危险因素却相对“正常”;而另一些只是轻度肥胖,但几乎所有的代谢指标均出现异常,使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增加。因此肥胖患者的代谢异常和脂肪分布的关系密切,而与体重本身的关系不十分密切,如绝经前妇女的脂肪堆积在臀部和大腿的女性肥胖并不对心血管健康构成主要威胁。这些现象提示,脂肪的分布和含量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因素。已有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腹型肥胖和腹部脂肪所占比例增加是冠心病及相关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3]。目前研究大多用一些简易指标,如腹围和腰臀比来判定腹型肥胖,这些方法虽简单无创,但不能区分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的内脏脂肪选择性堆积。近年来CT技术逐渐被应用于腹部脂肪含量及分布的研究中,尤其是脐平面单层CT扫描,结合计算机软件可以精确地计算出VA和TA,进一步得出两者的比值(VA/TA),误差较小,被认为是目前测定脂肪分布及含量的“金标准”。国外已有根据影像学测定的腹部脂肪含量来分析其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而国内的报道很少。
本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组患者VA/TA值明显高于无冠心病组。VA/TA≥0.44时冠心病发病率显著升高。腹型肥胖与糖、脂代谢异常的关系已得到公认。其机制可能是腹部脂肪细胞尤其是腹腔内脏脂肪细胞的脂肪分解率较高,产生大量的游离脂肪酸可直接进入门脉循环,这些脂肪酸为肝脏的各种合成功能提供底物。脂蛋白脂肪酶和各种三酰甘油脂肪酶的活性也会有改变,从而促使血脂异常,可加速胆固醇的合成,尤其是可致高三酰甘油血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导致冠心病[4]。另外,腹部脂肪组织还可引发炎症。炎症导致血管局部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促进脂质沉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脂纹等早期病变的发生[5],其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肥胖尤其腹部肥胖是发生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腹内脂肪越多以及腹内脂肪面积和腹部脂肪面积比值越大,越易发生冠心病。CT下定量测量腹部脂肪面积能有效地预测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参考文献】
1 谢应朗,陈发荣,杨敏.CT定量测量腹部脂肪面积的研究.实用放射学杂志,2000,16:4345.
2 郑洪来,周俊,冯征.腹部脂肪分布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3,11:210211.
3 Seidell JC,Bakker CJ,van der Kooy K.Imaging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adipose tissue distribution comparison between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1.5T magnetic resonance.Am J Clin Nutr,1990,51: 953957.
4 Alexander JK.Obesity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Am J Med Sci,2001,3:5658.
5 Yudkin JS,Stehouwer CD,Emeis JJ,et al.Creactive protein in healthy subjects: associations with obesity,insulin resistance,and endothelial dysfunction:a potential role for cytokines originating from adipose tissue.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1999,19:972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