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1-09-29 浏览次数:454次
作者:赵新娜,任翠仙,郝爱萍 作者单位:汾阳医院,山西 汾阳 032200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护理措施。方法:从2003年至2005年的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中随机抽取120例分为中年、老年两组,对比分析其发病诱因、基本病因、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学处理χ2检验。结果:心力衰竭的发病诱因,呼吸道感染(老年组63.3%,中年组31.7%,P<0.01)、过度劳累(老年组25%,中年组45%,P<0.05)、情绪激动(老年组23.3%,中年组41.7%,P<0.05);基本病因分析:冠心病是老年组主要病因与中年组比较P<0.05,退行性心瓣膜病(老年组13.3%,中年组1.7%,P<0.05)、风心病(老年组5%,中年组20%,P<0.05)、扩张型心肌病(老年组5%,中年组21.7%,P<0.05);老年组不典型症状、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均较中年组高,均P<0.05。结论:护士应以患者为中心,进行细致、周到的护理,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 中老年,心力衰竭,临床特点,护理
心力衰竭是各种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终结果。中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由于躯体症状、日常活动力的下降、心理状态的变化以及慢性疾病的长期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针对不同患者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03年至2005年住院心力衰竭患者120例,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心力衰竭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老年组60例,年龄60岁以上,男37例,女23例,平均年龄(69.4±8.1)岁;中年组60例,年龄40岁~60岁,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50.3±5.2)岁。典型症状以气短和(或)双下肢水肿为主要表现,不典型症状以其他症状为主要表现。除年龄其余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比两组的发病诱因、基本病因、临床情况等,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以上结果看出多数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诱因。最常见的是呼吸道感染,这是由于老年人支气管平滑肌和腺体萎缩、肺气肿及肺泡纤维化、肺活量减小、口咽部黏膜消除功能降低所致;且气候变化、排尿困难等诱因影响的比例也较中年组高,这与老年人心搏量减少,自主调节能力下降有关。中年组发病诱因中过度劳累45%、情绪激动为41.7%,中年人由于家庭、社会中所处地位不同,以及患者对现实认可程度的不同,多表现为不能全身心地配合原发病的治疗和护理,原发病得不到很好控制结果诱发心力衰竭。本组结果表明,冠心病是老年组的主要病因。可能与老年人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较高有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随年龄而急剧增高;其次是高血压(25%)、肺心病(15%)、退行性心瓣膜病(13.3%),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心血管系统及其他系统在形态与功能上均发生一系列变化。而中年组病因为扩张型心肌病(21.7%)、风心病(20%)、高血压(20%)、冠心病(18.3%)。扩张型心肌病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但以30岁~50岁多见,心力衰竭为其主要表现,据报告5 a随访病死率为35%,10 a随访的病死率为70%[1]。风心病、扩张型心肌病的发患者群以中青年为主,此类疾病的存活率低,故老年组此类患者较少。年龄相关的变化也可以改变常见心脏病的表现。老年人存在其他脏器的老化和疾病,因此可以干扰一些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老年组不典型症状55%,中年组不典型症状33.3%,P<0.05。电解质紊乱老年组23.3%,中年组8.3%,P<0.05。老年人消化功能及肾脏调节功能减退,在进食不足、使用洋地黄类药物、利尿治疗过程中不及时补充钾钠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电解质紊乱。
4 护理
4.1 急性期体位 安置患者在CCU监护病房,让患者取半卧位或端坐位,以减轻气喘和呼吸困难,下肢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必要时四肢轮流扎止血带,减轻肺淤血。
4.2 吸氧 呼吸困难时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密切观察患者缺氧改善情况,及时调节氧流量,保持吸氧管道通畅。
4.3 控制感染是治疗老年心力衰竭的重要环节 老年心力衰竭反复发作多为感染诱发加重。护士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加强病房管理,做好室内空气消毒。使用抗生素观察用药后反应、疗效、副作用等。对咳嗽咯痰多的患者要经常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对重病体弱痰液粘稠者可给予雾化吸入或吸引器吸痰,避免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对氧气湿化瓶及管道应严格消毒后晾干备用,干燥保存,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每日消毒,湿化液每日更换灭菌水[2]。
4.4 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血压等病情变化 老年人机体器官功能退行性改变,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易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病死率高。护士应重视预见性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护理记录,严格床头交接班。
4.5 用药护理 用利尿药应观察尿量和水肿消退情况,病情允许每日测体重,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保持24 h出入量负平衡,指导并监督患者及时补钾,注意有无低血容量及电解质紊乱情况。用血管扩张药物时注意观察血压的变化。应用洋地黄类制剂时应观察心率,血压的变化及毒性反应。输液速度宜慢,最好使用输液泵调节输液速度。
4.6 心理护理 心理因素包括压抑、焦虑和孤独等,在心力衰竭恶化的临床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重要预后因子[3]。情绪激动可能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全身小动脉痉挛,加重心脏前负荷,导致心力衰竭而危及生命[4]。重度心力衰竭患者会表现焦虑和空气饥饿感[5]。心衰发作时,患者常因严重缺氧而有濒死感,护士应给予患者精神安慰及心理支持,增加安全感,保持患者情绪稳定,以减少组织对氧的消耗。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4.7 健康教育
4.7.1 饮食 一般以低盐易消化的饮食为宜,避免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进食不宜太快。使用利尿剂时加食富含钾的食物如柑橘、香蕉、马铃薯等,但对少尿患者应限制钾的摄入。
4.7.2 活动 随着病情的改善指导患者做一些适度合理的活动。根据每个患者的健康状况制定各自的活动处方,患者的日常生活以不感疲劳为原则。
4.7.3 重视不典型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时刻警惕隐匿的病情变化[6] 本组显示不典型症状老年组55%,中年组为33.3%。P<0.05。教育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加强对自身症状的鉴别。不少老年人即使有心力衰竭存在,活动时并不感到明显气急,而表现为极度疲倦和咳嗽,常出现不寻常的大汗淋漓,有患者认为是身体不适应或衰老本身所致。指导患者及其家属记录患者每日症状以便对比,告诫他们当原有症状加重或有新症状出现时,如体重的增加等应及时向医务人员咨询,及早控制,避免病情的进一步发展[7]。
4.7.4 护士应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 老年人本身抵抗力下降,是感冒的易感人群。在感冒多发季节,应避免到公共场所。一旦发生呼吸道感染,要积极治疗。中年人工作压力大,往往采取抽烟、酗酒等不健康的减压方式,因此需强调他们一定要戒烟,避免过量饮酒,肥胖者减轻体重。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用开塞露或缓泻剂,绝对禁止大便用力或高压灌肠,以免加重心力衰竭或猝死。
4.7.5 定期服药 告诉患者院外遵医嘱继续长期服药,不能自作主张更改药物或停药,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5 结论
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目标是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并防止综合征的进展。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科学的护理,因此护士应针对不同年龄患者的临床特点给予有的放矢的护理,以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国伟,郑宗锷.现代心脏内科学[M].第1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775776.
[2] 李希英,李欣.老年人心力衰竭的特点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3,9(5):362363.
[3] 周美华.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3,22(5):208.
[4] 何守迪,孙淑芳.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主要诱因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4):300.
[5] 布朗威(BRAUNWA LD),陈灏珠.心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14.
[6] 周庆,孟晓敏,姚静,等.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预见性护理[J].护理研究,2004,18(112):117118.
[7] 李国英,李海燕.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