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浅谈高脂血症

    发表时间:2011-10-12  浏览次数:469次

      作者:畅学艳  作者单位:大同大学医学院,山西 大同

      [摘 要] 目的:更好地了解高脂血症的标准、分型、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对高血脂症的研究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高脂血症还可导致脂肪肝、肝硬化、胆石症、高尿酸血症等。结论:只有很好地了解高脂血症的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才能从根本上对其进行预治。

      [关键词] 高脂血症,高脂蛋白血症,防治措施

      血浆所含脂类统称血脂,它的组成复杂,包括:甘油三酯(TG)、磷脂(PL)、胆固醇及其酯(TC)以及游离脂肪酸(FFA)等,它们都是脂溶性的,在血液中必须与蛋白质结合成水溶性物质才能存在和运转,其中除了FFA与血浆白蛋白结合外,其余皆与球蛋白结合成为脂蛋白。各种脂蛋白因所含脂类及蛋白质量不同,其密度、颗粒大小、表面电荷、电泳行为及免疫性均有不同。一般用电泳法及超速离心法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高密度脂蛋白(HDL)即α脂蛋白(αLP)、低密度脂蛋白(LDL)即β脂蛋白(βLP)、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即前脂蛋白(preβLP)和乳糜微粒(CM)[1]。血脂高于正常人上限即为高脂血症,由于血脂在血中以脂蛋白形式运输,实际上高脂血症也可以认为是高脂蛋白血症。

      1 高脂血症标准及分型[1]

      1.1 高脂血症标准 正常人上限标准因地区、膳食、年龄、劳动状况、职业以及测定方法不同而有差异。一般以成人空腹12 h~14 h血TG>2.26 mmolL(200 mgdl);胆固醇>6.21 mmolL(240mgdl);儿童胆固醇>4.14 mmolL(160 mgdl)为高脂血症标准。

      1.2 高脂血症分型。

      2 高脂血症的危害

      高脂血症的主要危害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众多的相关疾病,其中最常见的疾病就是冠心病(CHD)。严重的乳糜微粒血症可导致急性胰腺炎、肾动脉硬化、管腔狭窄,可使肾脏发生纤维增生,若肾血管阻塞则相应区域梗死,梗死灶机化后导致肾小球硬化。脑动脉硬化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3]。此外,高脂血症也是促进高血压、糖耐量异常、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高脂血症还可导致脂肪肝、肝硬化、胆石症、眼底出血、失明、周围血管疾病、跛行、高尿酸血症,有些原发性和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还可以出现跟腱增粗、各种皮肤黄色瘤等[2]。

      3 高脂血症的成因

      3.1 遗传因素 一般而言,有血脂代谢异常家族史者后代出现血脂异常机会较多[4]。

      3.2 肥胖 单纯肥胖尤其是中心型肥胖患者随着体重指数增加,血清TC、LDL、TG升高,HDL降低,TCHDL升高[4]。

      3.3 膳食结构 含饱和脂肪酸为主的食物可升高血清TC、LDL,此类食物摄入量,占总热量百分率每增加1%,可使血清TC增加2 mgdl。含单价不饱和脂肪酸的食品可降低血清LDL水平而保持HDL水平。含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食品如玉米油、棉籽油、海产鱼、核桃等可降低血清TC,尤其是LDL和TG水平。另有研究表明:膳食中每日摄入胆固醇含100 g1 000 kcal的胆固醇可使血清LDL上升8 mgd~10 mgd[5]。

      3.4 吸烟 每日吸烟量与血清TC、LDL呈正相关,与HDL呈负相关,这可能与烟草中含有的硫氰酸盐有关[4]。

      3.5 饮酒 研究表明酗酒或长期饮酒,可以刺激肝脏合成更多的TG,使血液中LDL的浓度增高引起高脂血症[4]。

      3.6 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 缺乏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的人血液中的TG和TC浓度偏高[7]。

      3.7 过度紧张 情绪紧张、过度兴奋,可以引起血中TC及TG含量增高[6]。

      3.8 年龄 随年龄增加血清TC和TG水平亦升高,60岁~70岁以升高的趋势逐渐减少[3]。

      3.9 性别 绝经前,血TC低于男性,绝经后TC水平升高甚至超过男性,可能是由于绝经后雌激素减少有关,已知在人类和动物,雌激素能增加LDL受体的活性[3]。

      4 高脂血症的防治

      4.1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生活要有规律,戒烟、避免暴饮暴食、不能过度饮酒、消除过度紧张情绪[6]。

      4.2 调整饮食结构 基本原则是低热量、低胆固醇、低脂、低糖和高纤维素的“四低一高”的饮食结构为最合适。

      4.2.1 控制摄入的总热量 尤其超重或肥胖者应减轻体重达到标准体重的范围内。热量摄入的限制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工作性质、活动能力和伴随疾病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一般<40岁者2 500千卡d~3 000千卡d,40岁~60岁者2 000千卡d~2 500千卡d,>60岁者1 600千卡d~2 000千卡d[5]。

      4.2.2 饮食治疗 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根据每日摄入的总热量分配,碳水化合物占50%~60%,蛋白质占10%~20%,脂肪占30%,其中饱和、单价不饱和脂肪各占13,胆固醇<300 mgd。若第一步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就实施第二步饮食治疗,要求脂肪占20%,饱和脂肪酸占7%,胆固醇<200 mgd[5]。

      4.2.3 限制甜食 每日膳食中避免过多的甜食、甜饮料、糖果等,肥胖者更为重要。每日膳食中的纤维素含量>35 g,如豆制品、蔬菜、水果、粗粮等均含有较多的纤维素[6]。

      4.3 增加体力活动 增强体育锻炼体力活动可以增加能量物质的消耗,促使血浆LDL及TG水平降低,同时升高HDL水平。有研究资料显示,1周步行13公里,大约可抬高HDL水平10%[7]。

      4.4 药物治疗 通过上述方法仍不能控制的高脂血症患者应加用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的高血脂类型选用与之适合的药物。已有高血脂症者,尤其40岁以上男性,绝经后妇女或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危险人群,均应定期化验血脂,以期早治。当出现高血脂后,首先应进行饮食调整、生活方式改善以及影响因素的控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 周爱儒.脂类代谢,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1138.

      [2] 赵水平.血脂代谢基础及临床相关问题[J].临床荟萃,2006,14(989):218233.

      [3] 李晓春,陈鹏,朱永良,等.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自身抗体及其免疫复合物与冠心病的相关性[N].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31:321324.

      [4] 沈宁,贺蓓.中年时期肥胖或超重均可增加死亡风险[J].中华医学杂志,2006,37:582588.

      [5] Kacharava AG,Tertou VV,Qrekhov AN.Autoantibodies against lowdensity lipoprotein and atherogenic potentianl of blood[J].Ann Med,1993,25:551555.

      [6] Hansson Gk.Immune and inflammatory mechanis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therosclerosis[J].Br Heart J,1993,69(1 suppl):S 3841.

      [7] 体育运动防治高血压及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心脑血管病的新观点[J].高血压杂志,2006,7 (505):3465.

    ↑上一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及入院后宣教
    ↓下一篇:青年病毒性心肌炎28例临床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