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儿科学》

    小儿肠套叠非手术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09-09-21  浏览次数:719次

      作者:陈水斌,许孟君,欧阳林    作者单位:363000 福建漳州,解放军第175医院影像科

      【摘要】  目的 评价非手术治疗(空气灌肠整复术)对婴幼儿肠套叠诊治的效果。方法 应用JS-818E型自动遥控灌肠器对92例临床拟诊套叠患儿进行肠套叠整复术。结果 整复成功88例,失败4例,其中1例为复合性套叠。结论 非手术治疗(空气灌肠)对诊治小儿肠套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有疗程短、创伤小、成功率高等多方面的优势。

      【关键词】  婴幼儿 肠套叠 空气灌肠

      肠套叠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诊断不准确和治疗不及时,会致肠坏死、肠穿孔及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而非手术治疗(空气灌肠整复)肠套叠具有操作方便、安全性高、创伤小、费用少、成功率高等优点,避免了外科手术带来一系列并发症问题,是目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笔者收集 2005年10月—2008年9月空气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92例,现回顾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2例,男58例,女34例;年龄4个月~5岁。发病时间均在48h内就诊,其中,12h内8例,12~24h 60例,24~48h有24例。临床主要表现有阵发性哭闹75例,呕吐53例,腹部扪及肿块72例,血便(果酱样)50例。

      1.2 检查设备 采用日本岛津XS-95T 800mA数字胃肠机及广州产JS-818E遥控灌肠整复仪,Foley管(双枪带囊导管)。

      1.3 方法 注气整复前,详细讯问病史,常规腹部透视,排除非常见病(如膈下游离气体),观察肠管充气状况、有无肠梗阻及包块阴影。先给予患儿注射镇静剂、解痉剂(654-2)及开塞露等药物,等患儿较安静后将Foley管头部涂上石蜡油,插入肛门,气囊内注入20~25ml气体堵住肛门。开始以60mmHg(8.0kPa)最低压做诊断性结肠注气,以后根据肠套叠块影移动和转变的程度可逐渐加大压力至12~13kPa。当气柱前进至套头部,即出现各种不同的块状阴影,继气柱的进展将块状影逐渐推移至回盲部,当气体受阻不能前进时,重新采用间歇注气法,即压力达到13kPa后,停留约3~5min,然后排气,排气后辅予手法按摩局部腹壁“包块”,约3~5min后再注气,如此反复2~5次,可见回盲部块影逐渐缩小至突然消失,大量气体进入小肠,则套叠整复成功。

      2 结果

      2.1 X线平片表现 92例肠套叠患儿,均空气诊断肠套叠,头端位于回盲瓣区46例,升结肠区28例,肝区10例,横结肠中部5例,脾区2例,小肠回-回肠1例;X线表现为腹部普遍磨玻璃样阴影覆盖于连续充气的结肠上或腹中部为一片均匀致密阴影,肠管充气扩张,部分出现大小不等液气平面,在仰卧正位片上可呈长管状排列,数段肠管并列形似香蕉串状,可见弹簧状空肠黏膜像,腹部软组织肿块影。

      2.2 整复效果 92例肠套叠患儿,经空气灌肠复位88例,复位后的X线表现为腹部软组织“块影”消失,大小肠均见中到大量气体,整复率高达95.6%;4例整复失败,约4.4%,其中3例肠套叠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发生严重水肿、粘连,导致复位失败,1例为复合性套叠,即回肠套叠后又套入盲肠至横结肠。整复的成败与整复时间、套入部位密切相关。

      3 讨论

      肠套叠诊断:急性肠套叠是小儿常见急腹症,是肠管某部分连同相应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所形成的一种类型的肠梗阻,其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饮食不当、病毒感染、肠系膜松弛或过长等因素有关。临床症状较为典型,阵发性腹痛(哭闹)、呕吐、血便和腹部软组织肿块,行肛门指诊、腹部平片、B超检查和空气灌肠可以确诊[1]。

      98%肠套叠患儿均在48h内就诊,应用空气灌肠进行小儿肠套叠整复治疗,病程越短,复位率越高。发病在12h以内者复位率达98%,24h以内者复位率可达93.6%以上。随着病程的延长,患儿全身并发症增多,局部肠壁缺血坏死,可能并发穿孔。因此,多数学者认为,空气灌肠整复肠套叠时,病程一般不宜超过24h,全身情况良好的患儿,可适当放宽至48h,超过72h者,一般不采用流体静力学方法。

      在整复过程中,当空气整复仪显示压力较低不能上升到设定压力值,应考虑Foley管口粪便堵塞,应将导管拔出清洗后重新插管;当套叠部位(如位于升结肠或回盲部)停滞不前时,加大压力到12~13kPa后仍未能复位成功,不要急于放弃,可采用间歇注气法,在注气后保持压力3~5min,然后排气,排气后可在腹部团块处沿套叠能退缩的方向轻揉按摩,约3~5min后再注气,如此反复2~5次,可提高整复成功率,若反复几次未能成功整复时,应及时外科手术治疗,不再强行复位,避免出现并发症。

      肠套叠复位成功与否的判断:腹部软组织块状阴影是肠套叠最直接的征象。(1)未能整复者,套入部分阴影变小后固定不动,放气后套入部复而增大,气体未进入小肠,腹部仍见致密包块影。当复位成功后,可见套入部块影逐渐退缩变小直至消失,当气体充盈大部小肠,说明已整复成功;(2)此时患儿安静,无哭闹、呕吐,腹部平软触摸不到包块或B超检查未发现套叠软组织块影;(3)肛管顺利排出积气和粪便;亦可口服1g活性炭,若6~8h排出黑色便,且12~24h血便消失,证明已达到套叠完全整复目的[2]。

      非手术治疗(空气灌肠)是诊治小儿肠套叠最可靠、最实用的方法,具有疗程短,创伤小,成功率高等多方面优点。不仅可以进行肠套叠治疗,显示套叠部位、包块形态,最重要的是还可以观察整个复位过程,确定复位成功与否,达到诊断与治疗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1 欧阳林,林焕斌.危重肠套叠患儿的非手术治疗.东南国防医药,2008,10(3):181-183.

    2 陆诗长,宗玉平.轮状病毒性肠炎并发急性肠套叠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临床儿科杂志,2000,18(5):313-314.

    ↑上一篇:生脉注射液佐治小儿肺炎
    ↓下一篇:小儿肾切开取石术后漏尿的防治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