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儿科学》

    婴幼儿心电图检查的心理干预

    发表时间:2009-06-22  浏览次数:729次

    作者:钱念渝,万丽君,刘英,林妙艺   

    作者单位: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医学院医学系(广东 佛山,528000); 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

    【摘要】  目的 提高婴幼儿心电图检查的配合率及减少镇静剂的使用。方法 将200例行心电图检查的婴幼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观察组改变心电图检查室的环境,加强心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检查配合81例,使用镇静剂19例;对照组检查配合26例,使用镇静剂7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 心电图检查中实施心理干预能显著提高患儿的配合率,并能降低镇静剂的使用率。

    【关键词】  婴幼儿; 心电图检查; 心理护理

          心电图检查是儿科疾病诊断中的一种常规检查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因婴幼儿年龄小,对检查存在恐惧不安情绪而不予配合。为了顺利进行心电图检查,在检查前常规给予6%水合氯醛口服或灌肠或静脉注射地西泮、苯巴比妥等镇静剂,加重了患儿的痛苦,且增加了检查的费用及心电图室的工作量。为了提高心电图检查的工作效率和效果,笔者对100例行心电图检查的婴幼儿实施心理干预,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2005年3 ~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心电图室行心电图检查的婴幼儿200例,男100例、女100例,年龄0.3~3.0岁。根据受检时间分为对照组(2005年3~6月)和观察组(2005年7~12月)各100例,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对照组按常规行心电图检查,未实施心理干预。观察组在检查中实施心理干预①改善检查室环境。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布置心电图检查室,窗帘选用色彩鲜艳的动物图案,检查室内张贴色彩明快可爱的卡通图片,检查床的上方悬挂彩色、旋转带有音乐的玩具。检查床铺上彩色小花床单。②热情接待家长及患儿。拿玩具和家长一起与患儿玩耍,消除其陌生感。③语言诱导。以鼓励的语言诱导患儿接受检查。对<1.5岁的婴幼儿通过玩耍使之情绪稳定;对1.5~3.0岁的幼儿通过讲故事、鼓励夸奖幼儿认识电极,让电极接触其身体。④检查时随时注意观察患儿的行为反应并及时调整其心理。情绪稳定后,将其慢慢放入检查床上。工作人员或其父母亲一边逗引患儿,一边固定电极。此间随时注意观察患儿的情绪变化,检查时不让其过于兴奋。两组患儿检查过程中若出现哭闹、不配合检查,给予镇静剂。

        1.2.2  评价指标:①检查配合情况。心电图检查过程中患儿情绪稳定,无哭闹、抗拒检查发生为配合检查,否则为不配合检查。②使用镇静剂情况。

        1.2.3  统计学方法:数据以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心电图检查配合情况及镇静剂使用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心电图检查配合情况及镇静剂使用情况比较 两组比较  均P<0.01

        2.2  两组不同年龄段患儿检查配合情况及镇静剂使用情况比较

        见表2。表2  两组不同年龄段患儿检查配合情况及镇静剂使用情况比较与对照组同年龄段比较  *P<0.01

        3  讨论

        表1结果示,观察组患儿检查配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镇静剂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60.80、62.13,均P<0.01)。观察组改变心电图室的检查环境,使患儿进入检查室犹入进入了童话乐园,躺在检查床上时看见的是鲜艳动感的玩具,听到的是清脆悦耳的乐曲声,可分散其注意力,减轻其恐惧心理,提高检查配合度,降低镇静剂的使用率。

     对0.3~0.6岁患儿实施心理干预,其检查配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10,P>0.05);对0.7~3.0岁患儿进行心理干预,其检查配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χ2=19.64、42.86、17.29,均P<0.01)。①0.3~0.6岁。婴儿出生时具备了多种感觉,开始消极情绪较多,如对饥饿、不适、寒冷等表现不安或哭喊。此时,婴儿心理发展水平很低, 需要适宜的环境刺激,特别是护理人员的拥抱、抚摸。2个月后积极情绪逐渐增加,如哺乳、搂抱、抚摸等均能使婴儿安静,而对恐惧体验不明显。在检查中只要满足婴幼儿生理需要如哺乳、搂抱等,使患儿安静则可以顺利检查。故心理干预效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0.7~3.0岁。0.7岁婴儿目光可随物体上下移动,开始认识母亲和常见物品,喜红色等鲜艳明亮的颜色[1];7~8个月的婴儿可表现出陌生感、对发声玩具感兴趣[2],对红、黄、绿明快的色彩较兴奋,拒绝黑色;18个月时能区分各种形状,喜看图画[1]。婴幼儿期,年龄越大越怯生,对环境就越敏感。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中,视觉对人的形象认识作用大,在人体接受的外部信息中,80%~90%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听觉次之[3]。视觉与情绪有密切的关系。1.0岁后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产生了较复杂多样的情感体验,如受到成人鼓励、称赞时出现的满足感,以及受到刺激、责骂时所产生的烦恼和惧怕感, 能感觉成人说话的语气语调,有了最简单的自我评价[4],并开始有想象的萌芽[2]。2.0岁以上的幼儿可以听懂简单的道理,喜欢听故事。因此,我们利用视觉和听觉的共同作用,并根据患儿心理特点在其接受心电图检查时实施心理干预,收到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崔焱.儿科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0.

    [2[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0.

    [3[ 陈录生,马剑侠.新编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48.

    [4[ 张静芬.心理护理在住院患儿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1998,14(11):602603.

    ↑上一篇:黄芪建中汤治疗儿童直立性调节障碍135例疗效观察
    ↓下一篇:七氟醚吸入麻醉在小儿扁桃体切除术中的应用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