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儿科学》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49例临床与预后

    发表时间:2010-01-07  浏览次数:574次

    作者:王云,杨玉林    作者单位:贵州省兴义市人民医院,贵州兴义 562400

    【关键词】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 临床 预后

    作者简介:王云(1973.12~),男,大学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小儿急救工作,Email: wxy.6373@yahoo.com.cn。006402

        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是儿科的危重症,起病突然、病死率高,并发颅内出血者,存活后多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现将我院儿科1998年1月~2008年2月共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1]的49例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9例患儿,男29例,女20例;足月儿42例,早产儿7例;发病年龄为产后20 d~4个月;单纯母乳喂养43例,混合喂养5例,人工喂养1例;出生后未预防性应用维生素K 45例(91.8%);病前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36例(73.5%);合并肝炎综合征或腹泻病29例(59.2%)。均无外伤史及出血性疾病家族史。

      1.2 临床表现

        49例患儿从发病至就诊时间<24 h 26例,~72 h 17例,>72 h 6例,均为急性起病,临床上表现为面色苍白46例(93.9%),拒乳30例(61.2%),嗜睡或烦躁不安28例(57.1%),注射部位出血不止31例(63.3%),抽搐22例(44.9%),前囟饱满或隆起20例(40.8%),肌张力增高18例(36.7%),部分患儿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症状。

      1.3 辅助检查        血红蛋白<60 g/L 15例,60~90 g/L 25例,>90 g/L 9例。全部血小板计数均正常。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0例,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20例。血钙降低26例。头颅CT示颅内出血22例,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13例,脑室内出血5例,脑实质出血4例。

      1.4 治疗

        入院后立即给予静脉注射维生素K1 5~10 mg/d、酚磺乙胺0.25 g,1次/d,连用3~5 d;输新鲜血浆10~15 mL/kg,1次/d,连用3 d。出血严重时给予立止血,合并贫血者输全血或浓缩红细胞10~20 mL/kg,抽搐时予以地西泮或苯巴比妥镇静止惊,并发颅高压、脑水肿患儿给予头部制动,小剂量甘露醇降颅压,其他治疗包括静脉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感染,病情稳定后给予改善脑细胞功能治疗。

      1.5 疗效判断

        治愈:无出血表现,颅内出血已完全吸收,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好转:无出血表现,颅内出血部分吸收,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

      2 结果

        治愈35例,好转9例,放弃治疗2例,死亡3例。放弃治疗及死亡病例就诊时间均大于72 h,急性期复查头颅CT,结果4例出现脑梗死,占18.2%(4/22)。22例颅内出血存活患儿随访2年,共有3例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包括癫痫、肢体功能障碍。

      3 讨论         维生素K是多种凝血因子前体蛋白合成与活化所必需的羧化辅酶。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凝血活性直接依赖于维生素K的存在。当维生素K缺乏时,这四种凝血因子不能参与凝血过程,而容易发生出血。       本组病例提示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表现多不典型。有明显出血者,容易诊断,但无明显出血者,容易误诊,故对小婴儿无明显原因突发出现嗜睡或烦躁不安、拒乳、抽搐等表现时应警惕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可能,应尽早作凝血功能的检查及头颅CT检查。本组资料提示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易并发颅内出血。婴儿期神经系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颅内出血不易诊断,容易误诊导致治疗不及时[2],早期正确诊断十分重要。由于婴儿脑血管纤细,植物神经功能不健全,血管壁的弹力纤维发育不完善,对缺氧缺血的耐受差,颅内出血后容易并发脑梗死[3],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故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患儿应及时做头颅CT检查。对颅内出血后颅内压增高症的治疗,一般可在维生素K1应用后6~8 h给予小剂量甘露醇较为安全,且应缩短用药间隔时间,避免颅内压波动明显而导致再出血的危险[4]。

        本组病例中45例(91.8%)出生后未预防性应用维生素K1制剂,36例(73.5%)病前曾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29例(59.2%)合并肝炎综合征或腹泻病,提示预防性应用维生素K1对预防本病的发生较重要。建议活产婴儿出生后立即肌注维生素K11 mg或口服2 mg,以后每周肌注维生素K1 1 mg或口服2 mg至添加辅食[4]。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患有慢性腹泻、婴儿肝炎综合征、胆道畸形等疾病可能导致维生素K缺乏和吸收障碍者补充维生素K1  1 mg,每3~4周1次。       本组放弃治疗及死亡病例就诊时间均大于72 h,提示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预后与就诊时间有较大关系,故早期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十分重要。        本组病例合并低钙血症26例,因为脑缺氧缺血时钙离子通道开放,应用钙剂后,钙离子内流可加重脑细胞的损伤。有报道[5]认为维生素K缺乏与维生素D缺乏常同时存在,当小儿血钙低于1.87 mmol/L时极容易发生惊厥,而一旦发生惊厥会加重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颅内出血,二者关系密切。是否常规补钙仍需要更多临床循证支持,但有明确低钙抽搐者仍应给予补钙治疗。

    【参考文献】   [1]张会丰, 王卫平. 认识和警觉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J]. 中华儿科杂志, 2003, 41(1): 56.

      [2]杨丽萍, 张育才, 汤定华, 等.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急性颅内出血病因和预后分析[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6, 13(1): 3335.

      [3]赖润龙, 郑丰任, 杨应明, 等. 小儿脑出血后大面积脑梗塞[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1, 16(1): 4142.

      [4]林志清, 陈琪, 陈敏.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诊治与预防措施探讨[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6, 21(2): 149.

      [5]朱萍, 王铁成, 李路林.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与维生素D缺乏症相关性探讨[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1, 9(3): 181182.

    ↑上一篇:中药内服配合捏脊治疗小儿疳积83例
    ↓下一篇:母婴同患轮状病毒肠炎2例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