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静脉输液的质量管理
发表时间:2010-02-05 浏览次数:663次
浅论静脉输液的质量管理作者:王丽 作者单位:110032 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关键词】 静脉输液 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输液项目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复杂,要求护理人员根据病人的病情、输液、年龄及合作情况选择不同的输液工具,给病人提供一种最佳的治疗护理法案。我院在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同时,尤其注重了护理工作薄弱环节的管理。针对静脉输液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较多,病人反映较大。我们采用了PDCA循环法进行管理,这种方法是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五十年代初提出的[1] ,它包括4个阶段8个步骤,通过应用此法对静脉输液的管理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介绍如下。1 制订静脉输液管理计划(P计划) 1.1 分析静脉输液管理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调查研究是拟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最终实现护理管理目标的基础工作。通过找病人座谈,以问卷形式进行民意测验以及我们平时掌握的情况,归纳以下质量问题:①输液反应时有发生。②输液操作中无菌观念不强,消毒隔离制度贯彻的不好。③输液中巡视不够。④输液速度掌握的不好。这些现象虽不是普遍的,但都不同程度的存在。 1.2 分析产生上述质量问题的原因或影响因素 1.2.1 影响输液污染的临床因素:①静脉输液工具本身污染。有人报道13个厂家生产的一次性输液器,有热源存在的占13.3%[2] 。另有人报道,抽样调查一次性输液器合格率只占77%[3] 。②微粒的污染。配药中割锯安瓿会带来玻璃微粒。微粒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带入微循环,堵塞毛细血管,使血流不畅,可出现血栓或形成肉芽肿。③液体外渗及血管损伤,静脉穿刺过程中,选择血管不当,造成穿刺不成功会发生液体外渗,尤其是化疗药物及高浓度药物外渗对血管及皮下组织的损伤比较严重。④穿刺技术不熟练,一次给药多次穿刺或者病人不合作都会导致血管损伤。其它临床因素:①输入的液体温度过低。②输液速度过快,量过大。③某些患者的特异性体质。④加入的药物本身有致热源等。 1.2.2 除输液反应外其它的如输液中的病情观察,病房巡视以及与输液有关的消毒隔离问题的存在,其原因主要在于护理人员职业素质与修养问题,不能自觉的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与无菌原则,对输液带来副反应和潜在的危险因素缺乏足够的认识。其次就是对输液中存在的问题护 理管理者口头强调的多,实际检查的少或检查力度不够,并且缺乏必要的防范措施,因此使得输液中存在的问题长时间不能解决。 1.3 从各种原因和影响因素中找出影响输液管理质量的因素1.3.1 改造输液配制环境,增加相对无菌程度,减少在配制这一工序中的污染机会。 1.3.2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避免由于一次性输液器本身质量问题带来的污染与致热源。 1.3.3 加强对护理人员执行无菌操作与消毒隔离制度的教育,提高大家对输液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1.3.4 通过教育与检查,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加强输液病人的病房巡视,将病人找拔滴流的情况控制在10%以下,逐渐消灭这种现象。 1.3.5 把静脉输液管理作为全年护理工作目标管理项目,检查结果与各科室奖金效益挂钩。2 贯彻输液管理计划,即属于实施阶段(D阶段) 2.1 加强对输液的管理 将这一内容作为我们全年护理管理目标之一,并认真组织实施检查,要求每个科室都把静脉输液管理作为年计划、季安排、月重点中的主要内容安排落实,抓出实效。 2.2 改造输液配制环境 建立有菌区与无菌区,彻底避免交叉感染的机会。 2.3 预防微粒进入血液循环 首先应选用密闭式输液,在输液过程中避免空气中的微粒进入输液装置而进入体内。应严格无菌操作,正确消毒及折断安瓿[4] 。 2.4 避免损伤血管和液体外渗 加强护理操作技能,提高静脉输液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反复穿刺对病人血管的损伤。 2.5 预防套管堵塞 静脉输液结束,采用正确有效的封管法,可防止套管堵塞。 2.6 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在选择下肢静脉留置套管针时,为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在输液时可抬高下肢20°~30°。以加快血液回流,缩短药液在下肢静脉的滞留时间,减轻对静脉的刺激。 2.7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老人和儿童无特殊情况不超过40滴/min,详细填写输液巡视纪录,每500mL液体巡视签字不少于2次,要求巡视卡上签的输液滴数与实际滴数上下浮动不超过10滴。(即±10滴/min)3 检查计划执行情况(C阶段) 3.1 护理部每月组织全面护理工作检查时每次必须有这项内容,每次随机从每个病房抽查5~10个病人,检查巡视卡签字,实际输液速度与卡片签的速度是否相符。 3.2 夜间总值班护士长与护理部随机抽查。 3.3 组织患者召开座谈会,征求对输液管理的意见。 3.4 护理部每季度进行一次民意测验,每科20份测验表,测验内容每次均为输液管理,其中列出3种形式请患者打勾:①当你输液结束后是你自己拔滴流;②当你输液结束后是家属或是你自己找护士来拔滴流;③当你输液结束后是护士主动巡视病房拔滴流。如是前2种形式为不合格,检查后计算合格率。4 总结处理检查结果(A阶段) 每个月我们把输液管理实际检查结果与预期目标对比,了解计划执行情况,找出存在的不足,总结各科室好的经验,在每月的安全分析会进行总结。2年来,我们花了较大气力严格要求,认真检查,及时总结反馈、使输液管理工作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根据去年统计的资料分析,住院病人8175人次,输液为174009人次,但没有1例因输液管理不善而发生差错或纠纷。输液管理问题已由原来的16.67%减少至9.67%,达到了我们预定的目标(低于10%),采取PDCA管理方法管理后比管理前输液问题减少了42%。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PDCA管理方法运用于护理管理中,尤其对护理工作薄弱点的管理上不但可行,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参考文献】 [1] 林菊英,梅祖懿.医院护理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68-117. [2] 史自强,等.医院管理学[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38-245. [3] 张志萍,试论输液反应的临床因素[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4,10(6). [4] 李玉梅,高家育,陈善等.安瓿割锯长度和擦拭方法对药物微粒污染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