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内科学其他学科》

    中药治疗慢性肾衰竭16例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1-09-30  浏览次数:759次

      作者:张会敏  作者单位:132021 吉林吉林,吉林市龙潭区中医院

      【关键词】 中药,慢性肾衰竭

      随着社会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对自身的健康问题越发重视。慢性肾衰竭的发病率和检出率逐渐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进入终末期肾衰竭阶段的透析治疗也给国家的卫生经费带来巨大支持,对此笔者采用中药为主治疗慢性肾衰竭来稳定病情,延缓进入终末期肾衰竭阶段,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组16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为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观察阶段为2007年4月-2008年10月,所选病例诊断均符合7版《内科学》教材“慢性肾衰竭”诊断标准,其中氮质血症(血肌酐高于正常但小于450μmol/L)6例,肾衰竭期(血肌酐450~707μmol/L)8例,终末肾衰竭期(其中1例血肌酐726.4μmol/L,另1例血肌酐923μmol/L)2例。由慢性肾盂肾炎引发的4例,由糖尿病肾病引发的6例,由高血压肾病引发的4例,由多囊肾引发的2例,男6例,女10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46岁,血肌酐在101~927.3μmol/L之间。

      1.2 治疗方法 采用中药健脾益肾汤为主进行加减治疗,必要时辅以中药结肠透析,对于伴有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肾性贫血、低钙血症等情况,适当辅以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利尿剂、胰岛素排泄钾离子,同时促进钾的细胞内转移,肾性贫血根据贫血程度、红细胞压积情况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铁龙,低钙血症给予钙剂。

      健脾益肾汤:黄芪、党参、白术、猪苓、茯苓、泽泻、陈皮、藿香、佩兰、三七、丹参、生地、山萸肉、山药、车前子、通草、熟大黄、枳壳、肉苁蓉。尿中见白细胞5个/HP以上者加土茯苓、白花蛇舌草,高血压者加天麻、钩藤、菊花,食欲差者加焦三仙、莱菔子,睡眠欠佳者加远志、石菖蒲、酸枣仁,尿少者加白茅根、大腹皮。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经过上述治疗,倦怠乏力、食少纳差、腰膝酸软症状消失,血肌酐、尿素氮恢复正常为临床治愈;倦怠乏力、食少纳差、腰膝酸软症状好转,血肌酐、尿素氮有所下降为临床好转。

      2.2 治疗结果 治愈者2例(12%),好转者13例(81%),无效者1例(7%)。

      3 讨论

      慢性肾衰竭是发生在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及相关疾病基础上的、缓慢出现的慢性肾功能减退直至衰竭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多种代谢障碍及由于代谢产物潴留所产生的各系统症状。祖国医学认为,内为肾气不足、外为六邪侵犯,肾病日久,失治误治导致肾阳衰微,真阴亏耗,肾脏本身功能日渐衰退,气血阴阳俱耗。本病病程绵长,既有正气的损耗,又有邪浊淤阻,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肾病及脾,脾肾同病,气化不及,升清降浊功能受到破坏,不能及时疏导、传输运化水液及毒物,造成湿浊、湿热、瘀血和尿毒潴留,形成虚实夹杂的复杂情况。治疗以健脾益肾为主,以黄芪、党参、生地、山药、山萸肉补脾肾之气,配以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通草淡渗湿邪,藿香、佩兰芳香化浊,湿浊内阻、气机不化佐以陈皮化气,有助于袪湿浊,本病病程中始终贯穿淤血内阻现象,患者多见舌质紫暗,常用活血化瘀药物三七粉、丹参、益母草等。本病是一组低代谢症候群,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制,治疗中运用益气养阴法来维持机体较低水平的阴阳平衡以达到稳定肾功能、保护残存肾单位。忌用过于温性药物,中药治疗慢性肾衰竭虽有一定的优势,但当血肌酐>900μmol/L的时候,需进行透析治疗,此时中药的疗效较差。

    ↑上一篇:马兜铃酸肾病12例诊治体会
    ↓下一篇:肾综合征出血热20例误诊原因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