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儿科学》

    综合治疗痉挛性脑瘫17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0-04-12  浏览次数:606次

      作者:孙芳梅   作者单位: 411228 湖南湘潭,湘潭县妇幼保健院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指的是从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以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可伴有语言障碍、癫痫等并发症[1]。是继脊髓灰质炎控制后我国小儿运动残疾的主要原因,且至今还没有效果好的治疗方法。现将我院综合治疗35例痉挛性脑瘫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8月~2006年7月在我科治疗的35例痉挛性脑瘫,年龄4个月~6岁,所有患儿的诊断及分型均符合1988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制订的标准[2]。全部35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最小的8个月,最大的6岁,智力低下12例,基本正常6例。对照组17例,男9例,女8例;年龄最小的4个月,最大的6岁,智力低下13例,基本正常4例。2组病例之间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生长因子、脑活素、胞二磷胆碱等药物,促进患儿脑神经功能恢复。对照组仅给予脑瘫家庭指导治疗。治疗组则由康复治疗师进行综合、系统的小儿脑康复治疗。治疗项目包括反射性抑制手法应用(抑制伸展姿势、抑制屈曲姿势手法),促进平衡反应,促进保护性伸展反应,同时还选择应用Rood技术、上田法、引导式教育和感觉统合训练、作业疗法等。

      1.3 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评定2次,采用小儿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量表)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Weefim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过2个月的系统综合治疗后,治疗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略)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新生儿医学的进步,使得新生儿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小儿脑瘫的患病率却有升高的趋势。在1998年我国“九五”攻关课题报道,全国0~6岁小儿脑瘫有31万(患病率为1.86‰),并以每年4.6%的速度递增[3]。另外有资料报道,目前我国约有77~175万脑瘫患儿[4],是非进行性的,但它的性质是发展的。如不在早期进行系统综合治疗,患儿的运动模式和异常姿势就会得到反复强化固定下来,同时长期的运动障碍还会造成关节的畸形、软组织挛缩等。严重地影响小儿身心发育,也给社会和家庭增加了负担。

      近年来,脑的可塑性研究成果为脑瘫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0~2岁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最迅速、可塑性最强、代偿能力最好的脑发育关键期[5]。这时脑在结构上、功能上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重组能力,当出现某一部位神经损伤时,它可在功能上形成另外的通路,包括轴突绕道投射,树突出现寻常的分叉,产生非常规则的神经突触,这是康复治疗脑瘫的潜在基础。大量研究证明,环境对脑的发育具有“塑造”和“修剪”作用,在此过程,特定的脑康复训练具有促进脑瘫患儿的神经系统的修复和正常的运动姿势形成产生很好的效果。我们的临床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系统综合康复治疗痉挛性脑瘫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莹媛.脑性瘫痪定义的历史沿革.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5):257.

      2 林庆.小儿痉挛型脑瘫定义、诊断条件和分型.中华儿科杂志,1989,27(3):240.

      3 李燕春.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9):461.

      4 李春香,冯雅凡,李树松.小儿脑瘫的家庭康复.中国理论与实践,2002,8(1):30-31.

      5 袁志红,张长杰.肉毒素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9):709-710.

     

    ↑上一篇:孟鲁司特治疗儿童哮喘的临床研究(附97例分析)
    ↓下一篇:晚发型新生儿出血症20例临床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