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儿科学》

    四逆散加味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100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0-05-13  浏览次数:617次

      作者:吴肖妮 卢俊明 作者单位:323800 浙江省庆元县中医院(吴肖妮)323000 浙江省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卢俊明)

      关键字:四逆散加味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

      小儿再发性腹痛(RAP)是一种症状突出、体征模糊、病因隐匿的腹部综合征,是小儿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因其反复发作,长期持续,常规治疗得不到理想疗效,使家长和患儿精神紧张及焦虑,并影响了患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2001年10月至2006年10月,作者用四逆散加味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100例,疗效较为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其中男39例,女61例(男女之比1:1.6),发病年龄3~15岁(3~5岁18例,6~10岁48例,11~15岁34例),平均9.8岁;病程3个月~3年;喜食冷品、饮料类59例(59%)。均符合文献诊断标准[1]:(1)腹痛病程超过3个月;(2)疼痛为非特异性间断发作,很少表现为绞痛;(3)疼痛部位多在脐周、上腹或无固定范围,腹部查体可有脐周压痛或无异常发现;(4)可伴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

      1.2 临床特征

      100例患儿均表现为发作性腹痛,多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持续数分钟至2小时不等,多数能自行缓解或在热敷或按摩后缓解;疼痛可每周或每月发作数次,以晨起多见,常于空腹或进餐时为甚;疼痛以脐周为主,少数为胃脘疼痛,其中伴有呕吐26例;面色苍白、出汗9例,腹泻18例,腹胀9例,便秘21例。舌质淡红或暗,苔簿或腻,脉弦或弦细,中医辨证属肝气犯胃者18例,脾胃不和34例,脾虚气滞48例。所有病例在发作间歇期均表现正常。

      1.3 辅助检查

      10例行纤维胃镜检查,3例示慢性浅表性胃炎,2例示十二指肠炎,1例示十二指肠溃疡。22例行胃电图检查,4例示浅表性胃炎,1例示胃溃疡。12例行脑电图检查均未提示异常。56例行B超检查亦未提示异常。18例腹泻者大便检查无异常。

      1.4 治疗方法

      以四逆散为主方加味:柴胡、白芍、丹参、白术、茯苓、米仁各6~8g(5岁以下6g,5岁以上8g)、神曲1块、枳壳4g、甘草3g、痛剧者加元胡6~8g,胃纳不振者加谷麦芽各6~8g,呕吐者加姜半夏6g,腹泻者加山查炭6~8g、煨木香3~4g,便秘者加制大黄5~6g。每日一剂,水煎二汁,分二次服。15d为1个疗程。本组病例服药时间最短15d,最长30d,平均18d。同时对喜食冷品者,尽量不吃或少吃冷品,对便秘者给予调整饮食结构。

      1.5 疗效标准

      显效:服药3d腹痛及其它消化道症状消失,10d后未再发作,之后无反复。有效:服药3d腹痛及其它消化道症状减轻,一周后腹痛次数减少,其它消化道症状消失,半月后腹痛消失,之后偶有腹痛发作。无效:服药后腹痛次数减少,但仍有反复发作。

      2 结果

      显效77例(77%),有效19例(19%),无效4例(4%),总有效率96%。在无效病例中,十二指肠溃疡1例,胃溃疡1例,十二指肠炎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例。

      3 讨论

      小儿再发性腹痛是小儿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占小儿腹痛的50%左右,最早由Apley和Naish提出,可在学龄前出现,好发年龄为10~12岁,好发率为10%~19.2%,女孩多于男孩[2]。

      再发性腹痛按病因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器质性再发性腹痛,可由多种器质性疾病引起,临床上多见于上消化道炎症及消化性溃疡等,而功能性再发性腹痛则由心理因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内脏感觉高敏感、胃肠动力功能失调等多种因素所致。在本组病例中,功能性再发性腹痛占89%,多为精神因素、便秘及食物诱发等;器质性再发性腹痛占11%,其中上消化道炎9例,消化性溃疡2例。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簿弱,经脉未盛,易为内、外邪所干扰。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依靠脾胃不断吸收饮食营养而资之以为主。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的需求相对较成人更为迫切。然而,小儿脾常不足,脾胃的运化功能尚未健全,这就形成营养需求大而相对谷气不足的内在矛盾,加之小儿饮食不知自节,易造成脾胃功能紊乱而引起腹痛。四逆散为《伤寒论》方剂,有透邪解郁、疏肝理气之功效,主治阳郁厥逆证和肝脾不和证。该方用于小儿再发性腹痛,取其柴胡疏肝理气、和胃调脾,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枳壳理气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舒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与白芍相配,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甘草缓急和中,与白芍同用,可缓急止痛,又能调和诸药;加白术、茯苓、米仁、神曲,健脾益气,消食助运。本组病例病程均较长,久病入络,易气滞血淤,故予丹参活血行气,以增强它药之功效。痛剧者加元胡以增强理气止痛之功,胃纳不振者加谷麦芽健胃消食助运,腹泻者加山查炭、煨木香实肠止泻,便秘者加制大黄泻下通便,诸药合用,疏肝理气,健脾助运,缓急止痛,无论是肝气犯胃、脾胃不和或脾虚气滞型均收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茂贵 . 小儿再发性腹痛的诊断思维程序.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3):154.

      2 董梅. 要重视小儿再发性腹痛的诊断与治疗.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3):135.

    ↑上一篇:46例小儿川崎病胸片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下一篇:热性惊厥对儿童癫痫影响的临床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