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微量白蛋白尿对冠心病PCI术后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1-12-13  浏览次数:460次

      作者:戈睿佗  作者单位:乐清市人民医院,浙江乐清 325600

      【摘要】目的观察尿微量蛋白量与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关系。方法 114例PCI患者中61例尿微量白蛋白>20mg/L为阳性组,53例尿微量白蛋白≤20mg/L为阴性组,两组患者PCI术后均常规服药治疗,记录PCI后10±2.3月内两组病人心脏不良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或重复进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心绞痛复发、心功能不全)发生率。结果 尿微量蛋白阴性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56%,阳性组为2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微量白蛋白尿与冠心病PCI后心脏不良事件显著相关,微量白蛋白尿是预测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心脏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关键词】 微量白蛋白尿,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脏不良事件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外冠脉介入治疗的普遍,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预后越来越受关注。既往研究证实,微量蛋白尿与冠脉事件发生有关,而且已经成为冠心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1],但国内外却少有微量蛋白尿与冠心病PCI术后心脏不良事件的相关性报道,本文通过比较尿微量蛋白阴性和阳性组患者PCI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03年3月至2007年3月间行PCI治疗患者114例,除外肿瘤、急性心肌梗死、严重肾功能不全、严重心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患者。其中男性59例,女性55例,年龄40~85岁,平均年龄65.21岁,尿微量蛋白阴性组61例,尿微量蛋白阳性组53例。

      1.2 基本临床情况及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情况。

      1.3 方法:均于手术当天清早留晨尿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检查所用试剂均为由上海亚能公司提供的测尿微量白蛋白试剂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并以≥20mg/l为阳性患者,以<20mg/l为阴性患者。根据冠脉造影,严格按照国内冠脉介入治疗指南行PCI治疗,均置入Firebird雷帕霉素药物支架,两组患者术后遵指南常规服药治疗,统计PCI术后一年内两组病人心脏不良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或重复进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心绞痛复发、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分析均使用SPSS13.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介入术后心脏不良事件比较:两组患者均成功行介入手术,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阳性组1例病人于术后1周内因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造成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循环衰竭死亡,1例术后51天因恶性心律失常在当地医院抢救无效死亡;阴性组无心源性猝死发生。阳性组有3例于术后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其中有1例再次行介入治疗,有2例给予单纯药物治疗,阴性组有1例术后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行介入治疗。阳性组有2例因心绞痛再次发作赴上级医院行搭桥术;阴性组则无。由于阳性组有10例病人有心绞痛复发,而阴性组则仅4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这10例中有3例再次行介入治疗,阴性组的4例中有1例再次介入治疗。在随访中,阳性组有5例病人出现心功能不全,阴性组有2例。综合所述阳性组有13人发生了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4.53%,阴性组4人发生了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56%,两者之间差别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微量白蛋白尿是指尿中白蛋白的排泄量高于正常人水平(≥20mg/L),但又低于用常规尿蛋白检测方法所能检出的水平(≤200mg/L),即尿蛋白在20~200mg/L称为微量白蛋白尿[2]。冠心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在HOPE研究及LIFE研究中都有明确的结论。在这些研究中同时也发现,微量白蛋白尿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等相关[3],本研究中,微量蛋白尿阳性和阴性组患者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

      微量蛋白尿对冠心病PCI预后的影响在国内外做得比较少,Marso等比较糖尿病伴微量蛋白尿与不伴微量蛋白尿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后的2年病死率20.3%:9.1%,(P=0.001),而且蛋白尿越严重,病死率越高[4],其原因可能是微量尿蛋白与轻度全身性炎症反应,内皮功能广泛损害及RAS系统激活相关,同时,微量蛋白尿患者血管通透性增高和PAI_1活性、Ⅶ因子、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增高,这些可能都是导致预后差的因素。

      本研究发现,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组其多支病变明显多于阴性组,且B2/C型靶病变也明显多于阴性组,这与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的微量蛋白尿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呈相关性的结果相符[5],与阴性组比较,阳性组病变处钙化较明显,长病变及闭塞病变和分叉病变较多,使介入手术的操作难度增高,手术并发症增多,在植入支架时扩张效果不满意,贴壁不完全,支架长度明显加长,从而使再狭窄率明显增高,支架内血栓更容易形成。这些都是可能引起阳性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的原因。

      本研究结果显示,微量蛋白尿是预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脏不良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对冠心病行冠脉介入治疗患者早期检测尿微量蛋白水平并干预,可能是减少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又一新的手段。但由于本试验例数相对较少,亚组分析样本较少,故未能把尿微量蛋白的不同水平与预后作相关性比较,希望今后有大样本多中心合作,尤其是前瞻性随机双盲研究,使结果将更加可靠。

      【参考文献】

      [1]Yuyun MF, Khaw KT, Luben R, et al. A prospective study of microalbuminuria and incid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its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in a British population: the EPIC_Norfolk study[J]. Am_J Epidemiol, 2004,159(3):284-293.

      [2]Stehourwer CD, Nauta JJ, Zeldenrust GC, et al. 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non_insulin_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J]. Lancet, 1992,340:319-323.

      [3]Niskanen L, Turpeinen A, Penttila I, et al. Hyperglycemia and compositional lipoprotein abnormalities as predictors of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type 2 diabetes:a 15_year follow_up from the time of diag_nosis[J]. Diabetes Care, 1998,21(11):1861-1869.

      [4]Libby P, Plutzky J. Diabetic macrovascular disease. The glucose paradox[J] Circulation, 2002,106:2927-2835.

      [5]Serruys PW, De Feyter P, Macaya C, et al. Fluvastatin for prevention of cardiac events following first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AMA,2002,287:3215-3222.

    ↑上一篇: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氢氯噻嗪治疗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观察
    ↓下一篇:首次心房颤动后冠状动脉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