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安装埋藏式起搏器60例程

    发表时间:2012-02-15  浏览次数:509次

      作者:丁浩,张志勇,程春齐,杨雪玲  作者单位:宿迁市人民医院 心内科,江苏 宿迁 223800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安装,心律失常

      我院心内科自2001年1月至2006年5月,共安装埋藏式起搏器60例,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60例患者中男 38例、女 22例,年龄 28~86岁,平均56岁。病窦综合征26例,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7例,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4例,三分支阻滞3例;60例中确诊器质性心脏病9例(其中心肌病4例、冠心病3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临床表现阿斯综合征16例,晕厥、黑朦28例,显著脑供血不足6例。

      1.2 手术过程手术前常规检查X线全胸片、血常规、凝血4项、肝肾功能、心肌标记物,除有阿斯综合征发作且有心电图记录者外,都做了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有安装起搏器的 Ⅰ 类或 Ⅱa 类适应证。手术在C型臂X线机下完成,手术切口选在右肩部,静脉选择为右头静脉和(或)右锁骨下静脉,右室导管放置在右室心尖部,右房导管放置在右心耳。术后每天换药,应用抗生素7~10d。

      1.3 结果60例手术全部成功。安装单腔起搏器(心室抑制型起搏器)51台,双腔起搏器9台。术后切口渗血1例,增加沙袋压迫时间后出血自停。术后导管微脱位3例,经过手术导管重新定位,起搏器正常工作。术后每3~6个月随访1次,调整起搏器参数。未发现局部皮肤坏死与感染。

      2 讨 论

      缓慢型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心脏病,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以往增快心率的药物(如抗胆碱药、β受体兴奋剂)不但无效,还可能增加病人死亡率。所以首先要对缓慢型心律失常进行评估。心律失常发作时伴有心肌梗死或心肌炎等急性心肌破坏,往往是可逆的,不需安装埋藏式起搏器。我们观察到1例下壁心肌梗死病人在第20天房室传导阻滞恢复。病窦综合征合并血流动力学改变、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三分支阻滞、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大于3000ms)、Ⅱ度莫式型合并血流动力学改变或长间歇(RR间期大于3000ms)是埋藏式起搏器安装适应证,安装后可减轻病人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可降低房室传导阻滞、三束支传导阻滞的病死率。我们观察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阿斯综合征发作时记录到的心律失常皆为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快速心律失常,也证实了起搏器治疗可降低患者死亡率。本组6例合并脑血管供血不足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思维不连贯、自我控制力差的患者,经安装起搏器后症状消失。静脉的选择以头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为首选,我们常先找头静脉,如太细或通过不顺利(发生率30%),再应用同侧锁骨下静脉穿刺,可减少穿刺并发症,节省费用。双腔起搏器最好选用不同静脉,可以避免两根导管相互影响。虽然近年由于心室起搏部位的原因,对双腔起搏器是否为生理性提出疑问,但单腔起搏器与双腔起搏器对比,后者在提高生活质量与降低心房颤动发生率方面显示出明显优势。本组病例双腔起搏器使用率低,和本地区经济状况有关,相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情况会有所改善。在降低并发症的措施中,无菌操作显得特别重要,导管定位要配合X线、腔内心电图及参数测定,在放置起搏器后要复查X线,以免导管移位未被发现。术后监护24h,本组3例微脱位皆系监护时表现部分起搏不良而发现。安装起搏器后要定期随诊。病窦综合征可打开滞后功能,以利自身心律的保持;房室传导阻滞病人为预防快速心律失常,不使用此功能。本组随访中有2例接听电话时出现晕厥,测试起搏器正常,动态心电图提示起搏器按需起搏功能正常,考虑系电磁波干扰了起搏器功能,嘱其避免接听电话,未再发生类似症状。

      [参考文献]

      [1]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97501.

      [2]陈新,孙瑞龙,王方正,等.临床心电生理学和心脏起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782788.

    ↑上一篇:基层医院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165例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观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