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口腔医学》

    不同深度楔状缺损的应力分析

    发表时间:2010-03-09  浏览次数:611次

    作者:夏荣明  吴小斌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深度的楔状缺损及其尖部牙体组织的应力分布。方法:建立下颌第一前磨牙模式图,选择4种不同深度的楔状缺损,应用二维有限元应力分析法,对楔状缺损及其尖部进行应力分析。结果:随着楔状缺损深度的增加,缺损应力呈增高的趋势。结论:楔状缺损对牙体破坏的速度是逐渐加快的,临床上应尽早对楔状缺损进行充填修复。

      [关键词]  深度  楔状缺损  应力

      Two-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strain analysis of teeth with different depth of wedge-shaped defects under loading.

      XIA Rong-ming, WU Xiao-bin.

      BeijingNanmofang Hospital, Beijing 100022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ncentration of strain at the cervix of tooth with wedge-shaped defects and its top end. Methods: Two-finite element models of strain first premolar defected from longitudinal section were developed. Four different depths of wedge-shaped defects were respectively chosen, then the strain variation in defects and their top end was investigated. Results: The strain of wedg-shaped defects and their top end was raised with increasing depth. Conclusion: The rate that defects do damage to teeth is accelerated. In the clinic, wedge-shaped defects should be restored as early as possible.

      [Key words]  Depth  Wedge-shaped defects  Stress

      楔状缺损的病因较多,颊颈部应力集中是其原因之一[1],但不同深度的楔状缺损应力比较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二维有限元应力方法、分析、比较不同深度的楔状缺损的生物力学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根据皮昕有关数据[2],建立下颌第一前磨牙颊舌向剖面模式图,见图1。牙冠颊舌向最大宽度为8 mm,牙颈部宽度为7 mm,髓腔壁厚度设计为2.5 mm,髓腔宽度为2 mm,牙冠高度为6 mm 颈部釉质厚度为0.5 mm,牙合面釉质厚度为2 mm,选定断面全部节点,在数字化仪上进行数字化处理,得出各节点二维坐标,并将各节点输入计算机,模型中节点数1 890个,单元数为1 850个,采用Super SAP有限元软件(93版),对牙釉质及牙本质进行二维有限元分析,数据结果采用SPSS(9.0)统计软件处理。

      1.2  模型假设条件及加载条件  边界条件为牙槽骨外周固定约束,材料力学参数见表1[3],实验中,牙合面加载条件为牙合面垂直集中加载,加载方式为静态载荷,载荷量为100 N。

      1.3  牙颈部应力分析  选择楔状缺损上缘即釉质端至缺损尖端为应力分析线,定量分析各单元的应力变化,对不同深度的缺损进行应力比较,“-”应力值为压应力,“+”应力值为拉应力。

      1.4  模型分组  根据模示图本研究设计四种不同缺损深度,分为以下4组。A组:假设楔状缺损深度为0.5 mm;B组:假设楔状缺损深度为1.0 mm;C组:假设楔状缺损深度为1.5 mm;D组(穿髓组):假设楔状缺损深度为2.0 mm,深达牙髓腔。

      图1  下颌第一前磨牙颊舌向模型 略

      2  结果

      2.1  楔状缺损模型的最大主应力分布  图2显示分析线各单元的应力值,在每组中缺损尖端的应力最大,远离尖端应力值逐渐降低,近釉质侧其应力值接近零。

      2.2  各组应力值的比较  经过对每组各单元的统计分析,B组和A组,C组和B组以及D组和C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从表2数据结果可知:随着楔状缺损深度的增加,缺损应力呈逐渐增高的趋势,见表2。

      表1  有关材料的力学参数 略

      表2  楔状缺损及其尖部的牙本质应力比较 略

      图2  不同深度楔状缺损分析线各单元应力比较 略

      3  讨论

      1983年Mecoy提出牙颈部的楔状缺损是由于牙体组织应力疲劳的结果[4] ;学术界逐渐认识到牙合力对楔状缺损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5];由于物体的最大应力值分布其表面,临床牙冠在其颈部稍缩一些,故易造成颈部应力集中;加之,牙颈部是由牙本质、牙釉质和牙骨质3种弹性模量不同的硬组织连接部位,也有可能产生应力集中[6],从而形成缺损;缺损形成后,加重应力集中。

      由于牙合面垂直载荷下,应力集中在牙颈部,而斜向载荷下应力主要集中在牙根部,故本研究采用牙合面垂直载荷[7]。结果表明:缺损尖端应力最大,这可能是楔状缺损"V"状形态形成的原因之一。  基于牙合力造成牙颈部应力集中区硬组织中发生的应力疲劳损伤(微裂)[8],故牙合力愈大疲劳损伤也愈大;本研究数字显示,随着缺损深度加大,应力水平亦愈大,说明楔状缺损对牙体的破坏速度是逐渐加快的,因此在临床上应尽早对楔状缺损进行充填修复。

      本研究与Wright和Yettran[9]的下颌前磨牙模型设计除牙体测量数据不同外,各组织材料均视为连续均匀、各向同性和线性材料;实际上牙本质是非均匀的材料,牙本质小管的排列内密外疏,而管颈内粗外细,说明牙本质从外测到近髓处的弹性模量是逐渐降低,即越靠近牙本质深层其弹性模量越低,根据弹性模量是材料在弹性限度内的劲度(stiffness)即弹性模量等于应力/应变,可知相同应力下,弹性模量越低其应变越大。说明由于牙本质的结构关系,越靠近牙本质深层应变越大,对牙本质产生的应力疲劳也越大,此点从另一方面支持了本文的观点。

      本研究中,D组应力值与C组差值比C组与B组和B组和A组的差值增幅均加大,这与缺损穿髓有直接关系,提示临床上此时不仅会发生牙髓病变,而且易发生牙横折,应及早诊治。

      参考文献

      [1]  樊明文.牙体牙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49-150

      [2]  皮昕.口腔解剖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5-27

      [3]  Farah JW Powers JM,Remison JB, et al. Effects of cement bases on the stress and defections in composite restorations [J]. J Dent Res, 1976, 55∶15-20

      [4]  Mecoy. On the longeoity of teeth [J]. J Oral Implantel, 1983, 6∶248-249

      [5]  TellesD, pegoraro LF pereria JC. Prevalence of noncarious cervical lesions and their relation to occlusal aspect: a clinical study [J]. J P Esthet Dent, 2000, 12∶10-157

      [6]  杨进,徐樱华.楔状缺损的生物力学探讨[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2,27∶109

      [7]  徐娟,刘洪臣,王延荣,等.下颌前磨牙创伤咬合点加载的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1,28-10

      [8]  王嘉德,Smith BGN.实验性人牙颈部缺损的扫描电镜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6,31∶31

      [9]  Wright KWJ, Yettramal. Reactive force distributions for teeth when loaded singly and when used as fixed paitial denture abutments [J]. J prosthe Dent, 1979, 42∶411-416

     

     

    ↑上一篇:扭曲基因在成釉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下一篇:氨甲喋呤至腭骨坏死1例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