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口腔医学》

    区域性腮腺切除术48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5-13  浏览次数:609次

      作者:倪欢胜 韩翔 何立波 作者单位:311200 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

      关键字:区域性腮腺切除术  例临床分析

      腮腺良性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疾病,传统的经典术式是腮腺浅叶切除,术中需结扎腮腺导管和解剖面神经,从而导致残留腺体的萎缩和面神经损伤。在保留腮腺主导管的基础上,作肿瘤和腺体的区域性切除,能较好地保留剩余腮腺的功能,减少面神经的损伤。本科1997年1月至2004年6月,对48 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采用区域性腮腺切除术,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13~75岁(平均42岁);病程3个月~12年(平均2年);肿瘤直径0.8~3.5cm(平均2cm);左侧25例,右侧23例;耳垂下23例,耳前8例,颌后区12例,下颌角下区5例。术后病理诊断:多形性腺瘤30例,肌上皮瘤3例,基底细胞腺瘤2例,Warthin瘤9例,嗜酸性细胞腺瘤2例,其它2例。

      1.2 手术方法

      全麻或颈丛阻滞加局麻。按肿瘤部位选择耳前“S”型、耳后或下颌角后切口,长度以显露术区即可。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及腮腺咬肌筋膜,在腮腺咬肌筋膜深面分离,翻起皮瓣,暴露病灶及周围腺体。进一步探查肿瘤位置后确定腮腺切除范围,并根据切除范围选择所需保护的面神经分支,如肿瘤位于耳垂下、颌后区、下颌角下区,手术时仅需解剖面神经下颌缘支,如肿瘤位于耳屏前腮腺导管水平以下、下颌骨下缘水平以上,手术时需解剖面神经下颊支及下颌缘支,如肿瘤位于耳屏前腮腺导管水平以上区域,则需解剖面神经颧支及颞支。术中均采用由外围向主干方向钝锐性分离相结合,距瘤体边缘约0.5~1cm处,将瘤体与部分腺体一并切除。对于少数直径较大瘤体且侵犯腮腺深叶者,可采用解剖面神经主干及外围支的双会师法切除部分浅叶及深叶,保留腮腺主导管及相应分支导管。冲洗伤口并彻底止血后,根据伤口腔隙的大小,选择并放置细小负压引流管,然后用“0”号线缝合腮腺咬肌筋膜、颈阔肌和皮下组织,用“5-0”尼龙线作皮内缝合。术后给予阿托品0.6mg口服,餐前0.5h,3次/d,用药2周;持续负压引流,当24h的引流量<20ml时可拔除引流管;术后1周拆线;切口加压包扎7~10d。

      2 结果

      经6个月~5年随访,48例患者面形基本对称,挤压患侧腮腺见导管口均有清亮唾液分泌。下颌缘支损伤致口角歪斜5例(10.42%),给予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等治疗,术后3个月恢复;Frey’s综合征2例(4.2%);涎瘘1例(2.04%),经加压包扎后治愈;肿瘤复发2例(4.2%),再次手术治愈。

      3 讨论

      3.1 肿瘤复发

      腮腺良性肿瘤以多形性腺瘤为多见,由于该瘤为临界性肿瘤,单纯肿瘤剜除的复发率为20%~40%[1]。腮腺浅叶切除是腮腺肿瘤手术的标准术式,它对控制肿瘤复发、防止面神经损伤均有显著的作用,但对一些较小、部位偏后的良性肿瘤,传统的浅叶切除创伤大,易造成面部凹陷畸形、面瘫,毁损腮腺分泌功能。采用保留腮腺主导管的区域性腺叶切除,既切除了肿瘤又有一定的安全边界,并尽可能地保留正常腺体组织,使其能继续分泌涎液,减轻术后肿胀、涎瘘、积液等并发症,防止腺体萎缩,从而保留部分腮腺功能。本组病例治疗结果表明,保留主导管的腮腺区域性切除对腮腺良性肿瘤治疗,与腮腺浅叶切除同样安全有效[2]。

      3.2 面神经损伤

      面神经损伤是腮腺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传统的腮腺浅叶切除术式手术范围大,解剖面神经分支多,游离神经距离长,面神经暴露多,受机械等刺激较多,因此易出现面神经功能障碍;采用区域性腺叶切除术式选择性解剖面神经分支,解剖范围小,保留神经周围结缔组织,防止神经缺乏营养,面瘫发生率仅为10.42%。欧新荣等[3]认为腮腺全叶切除面瘫发生率最高,腮腺浅叶切除次之,而腮腺区域性切除发生面瘫率最低。

      3.3 Frey综合征

      耳颞神经综合征(Frey综合征)的发生,一般认为是腮腺切除时腮腺咬肌筋膜屏障的损伤而造成,有较高的发病率[4]。腮腺手术切断了分布于腮腺的副交感神经纤维,以及分布于汗腺及皮肤血管的交感神经纤维,两组神经纤维断端发生交叉联合后,当受到味觉刺激并有咀嚼运动时,副交感神经兴奋,出现术区皮肤出汗潮红。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采用多种临近组织瓣来覆盖腮腺切除后的创面,是预防耳颞神经综合征的主要手段,但取材时增加手术切口,术后遗留额外瘢痕。腮腺咬肌筋膜瓣来源于深筋膜浅层,在腮腺后缘分为深、浅两层,包被腮腺形成鞘,在腮腺前缘筋膜复合形成咬肌筋膜。传统的腮腺手术方法是将腮腺咬肌筋膜与腮腺浅叶一起切除,作者的方法是在皮瓣制备过程中将腮腺咬肌筋膜与皮肤、皮下组织一起翻起,术后复位并严密缝合。腮腺鞘浅层致密、坚韧而厚,质地优良,用它隔离覆盖残余腮腺与皮下组织之间创面,阻断腮腺副交感神经纤维长入汗腺皮肤血管交感神经纤维,以防止Frey’s综合征发生。

      3.4 适应证和手术注意点

      腮腺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肿瘤体积较小 (直径<2.5cm)或肿瘤体积虽较大但位于腮腺边缘者。同时,需要注意:(1)术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初步确定肿块良、恶性;(2)腮腺主导管位于面神经浅面时,术中则不应保留导管,否则造成手术困难,影响手术彻底性;(3)翻开腮腺咬肌筋膜瓣时,用电刀动作轻柔,以保护筋膜完整,减少Frey’s综合征发生;(4)根据肿瘤不同部位暴露相应面神经分支,避免神经损伤;(5)切除肿瘤及腮腺组织时既要有广度,又要考虑其深度,一般以肿瘤为中心,于包膜外0.5~1cm为安全界切除之,对于低度恶性肿瘤,必要时术中冰冻切片,以确保切缘阴性。

      【参考文献】

      1 廖伟,金君,高军,等.应用分段式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疗效.华西口腔医学,2004,26(18):1634~1638.

      2 Helums C.Subtotal parotidectomy: 10 year review(1985~1995).Laryngoscope,1997,107(8):1024~1027.

      3 欧新荣,刘蜀凡.腮腺手术与面神经主要分支损伤.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1,17(3):189~190.

      4 Tugnoli V, Marchese-Ragona R, Eleopra R, et al. The role of gustatory flushing in Frey 's syndrome and its treatment with botulinum toxin typea. Clin Auton Res, 2002,12(3):174~178.

    ↑上一篇:固定正畸治疗中牙龈炎症的病因分析
    ↓下一篇:35例牙颌外伤的固定正畸治疗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