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脉病变特征和临床特点

    发表时间:2012-04-18  浏览次数:541次

      作者:李俊萍,祁美萍  作者单位: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二科,内蒙古包头

      【摘要】目的:探讨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脉病变特征和临床特点。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2例,按是否合并RBBB分为两组,其中RBBB组48例,非RBBB组304例,观察急性心肌梗死伴RBBB患者心肌梗死部位及梗死相关动脉的特点、RBBB组和非RBBB组间血清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峰值、心功能Killip分级、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RBBB组梗死部位多为前壁或广泛前壁,梗死动脉多为前降支近端;RBBB组CK和CK-MB峰值、心功能Killip分级、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院内病死率均高于非RBBB组(均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出现RBBB多提示前降支近端闭塞,梗死面积大,病情重,易发生心衰和恶性心律失常,预后差。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右束支传导阻滞,前壁,前降支近端闭塞

      许多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患者并无心脏病证据,但一些研究表明,心肌梗死时新出现RBBB的患者比原来就存在RBBB的患者的死亡率增高。本研究探讨合并RBBB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利于临床医师筛选高危患者并给予积极治疗,改善其预后。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4年9月至2008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2例,男209例,女143例,年龄34~65岁,平均年龄54.6岁。按是否合并RBBB分为两组,其中RBBB组48例,非RBBB组304例,两组年龄、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BBB组患者中35例行冠脉造影术。

      1.2 方法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伴RBBB患者心肌梗死部位及梗死相关动脉的特点;测定RBBB组和非RBBB组血清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峰值、心功能Killip分级,计算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采用DGKC法测定CK和CK-MB值(用日立7170生化仪测定)。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肌梗死情况 本组病例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RBBB的发生率为13.6%(48例),RBBB组中前壁心肌梗死91.7%(44例),右室、下壁心肌梗死8.3%(4例),行冠脉造影术的35例RBBB患者冠脉显示闭塞血管均为左前降支,闭塞位置多在近端,且多在间隔支动脉发出前闭塞。

      2.2 两组间血清CK及CK-MB峰值比较 RBBB组CK峰值、CK-MB峰值均高于非RBB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间血清CK及CK-MB峰值比较

      2.3 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类型 恶性心律失常指短时间内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患者晕厥甚至猝死的心律失常,包括室速、室颤、高度或Ⅲ°房室传导阻滞、双束支或三分支阻滞。其中RBBB组发生率为16.7%(8例),其中室速及室颤6例,双束支或三分支阻滞致心脏骤停死亡2例;非RBBB组发生率为4.6%(14例),其中室速及室颤3例,高度或Ⅲ°房室传导阻滞11例。两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RBBB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非RBBB组。

      2.4 心功能(Killip分级)比较 RBBB组心衰发生率较非RBB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表2 两组心功能(Killip分级)比较

      2.5 住院期间病死率 RBBB组为14.6%(7例),非RBBB组为3.9%(12例),RBBB组病死率高于非RBBB组(P<0.01)。

      3 讨论

      RBBB患者可能没有心脏病证据,这些健康个体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原因还不能确定。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RBBB发生率为3%~29%[1-2],并且常合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3],多见于冠脉左前降支为主的病变[4]。合并RBBB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很高,30天内病死率为31.6%[5]。本组研究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RBBB的发生率为13.6%,合并RBBB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14.6%。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溶栓治疗还是急诊PCI,是短期和长期预后的重要决定因素。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疗效优于溶栓治疗,与药物治疗相比能够显著减少患者病死率和再次心肌梗死率,同时减少了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本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伴新出现RBBB患者大多为前壁或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病变血管多为前降支,闭塞位置多在近端,梗死面积大,较没有RBBB患者容易发生心功能不全和恶性心律失常,其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峰值以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非RBBB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此急性心肌梗死合并RBBB患者为高危人群,临床医师对此类患者应高度警惕,给予积极的再灌注治疗,降低此类患者的危险度,改善其预后。如果RBBB合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或Ⅰ°或Ⅱ°房室传导阻滞需考虑存在三分支阻滞的可能,应急诊植入临时起搏器,防止心脏骤停。本病例中有2例患者发生双束支或三分支阻滞致心脏骤停死亡,应引以为戒。

      【参考文献】

      [1] Moreno AM,Alberola AG,Tomas JG,et al.Bundlebranch Block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ceiving thrombolytic therapy[J].Int J Cardial,1997,61:135.

      [2] 钟向红,吴沃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与预后[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8):567-570.

      [3] Nimetz AA,Shubrooks SJ,Hutter AM,et al.The significance of Bundle branch block complicating dur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Am Heart J, 1975,90:439.

      [4] 邹彤,魏智民,刘德平,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J].心电学杂志,2001,20(2):67-69.

      [5] 田朝伟,李燕屏.急性心肌梗塞伴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1,29(1):51-53.

    ↑上一篇: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进展
    ↓下一篇:急性心肌梗死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高敏C-反应蛋白及TC:HDLC的影响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