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口腔医学》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因

    发表时间:2011-08-08  浏览次数:607次

      作者:王蕊,苗智  作者单位:1.佳木斯大学2006级口腔医学专业学生,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2佳木斯大学基础医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关键词】 口腔溃疡,复发性

      随着快节奏生活的来到,人类复发性口腔溃疡罹患呈增高趋势。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每5个人即有1人至少发生过1次溃疡,且无论男女、年龄、人种均可发生。复发性口腔溃疡专指一类原因不明,反复发作并具有自限性的口腔黏膜溃疡,同名还有复发性阿弗它溃疡、复发性口疮、RAU。口腔溃疡患病为口腔黏膜病的首位,发病前无水泡作前兆,发病开始是充血的红斑自觉灼热感,不久中央部坏死并向周围扩展,形成浅圆的溃疡,此时有严重的疼痛。溃疡表面凹陷,上覆淡黄色稀疏似棉絮状的纤维素膜,感染后此膜常呈灰白色,且致密而隆起;邻近唇吻合缘和口角等部位的口疮最易感染[1]。为此对口腔溃疡病因的研究综述如下。

      1 传统病因学说

      1.1 遗传因素

      双亲患有RAU者对子女发病的影响,父母双方均患RAU的子女发病率为54%~90%;双亲中一方患病的子女发病率为33%~60%。双亲都不患病的子女发病率仅为6.5%~23%。调查的结果显示了RAU的遗传性[2,3]。

      1.2 免疫因素

      一些免疫学的研究观察到本症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而体液免疫指标(IgM、IgA、IgG)升高,口腔溃疡是程度较轻的自身免疫病[4]。

      1.3 变态反应学说

      L型甲溶血型链球菌在于黏膜腺的导管口,并能产生粘多糖,而阿弗它溃疡可能是对黏多糖的过敏反应[4]。 同时国外学者Dr.DelinGodel 1991发现了桔子、西红柿、坚果、茄子、茶、可乐皆可成为过敏原,诱发阿弗它溃疡的发生,减少摄入上述食品后阿弗它溃疡明显好转。NolamA则对阿弗它溃疡患者常用12种食物添加剂进行斑贴试验,发现20/21有对被试食物的阳性反应。避免食用这些食物后18/20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说明食物与阿弗它溃疡有很大关系[5]。

      1.4 与吸烟关系相反

      因吸烟能使口腔黏膜上皮角化程度增加,从而对抗溃疡的病因,有报道戒烟可诱发RAU[4]。

      1.5 与情绪有密切关系

      口腔上皮的Merkel细胞和它含有儿茶酚胺的颗粒可能作为神经生理通路,将传递悲伤的心里冲动并激起口腔溃疡[4]。此外,顾杨等人做了唾液腺分泌功能在复发性阿弗它溃疡发病期变化的研究,研究者采用了同等背景条件下等级计数资料做观察指标,进行Ridit分析,发现RAU溃疡期和口腔干燥综合患者的腮腺分泌功能减少,研究者认为,近一半多的RAU患者发病时与情绪有关,交感神经兴奋,于是产生了唾液分泌的暂时抑制,唾液中的多肽生长因子降到最低浓度,上皮细胞生长节奏变慢,而脱落速度不变,导致了不定位的糜烂面,随情绪的调整,唾液分泌功能的恢复,就出现了自愈。情绪的再波动,导致RAU复发[9]。1.6 维生素等缺乏因素

      国外有作者研究发现食物中缺乏维生素、B12、叶酸、钙、铁等与阿弗它溃疡有关。同时发现谷物过敏性肠病易诱发维生素B族、叶酸吸收不良,导致阿弗它溃疡[5]。

      1.7 内分泌变化因素

      部分女性病人发病与月经周期、妊娠及哺乳期有关。经前期精神紧张可诱发复发性口腔溃疡[6]。

      1.8 微循环改变因素

      RAU因微循环障碍造成局部缺血缺氧,从而引起粘膜损伤,加之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使免疫活性物质渗出、导致自身免疫反应增强而诱发RAU[7]。

      2 近期的研究动态

      2.1 人类疱疹病毒感染白细胞,可能引发RAU

      人类疱疹病毒感染潜伏在血液的白细胞中,随抗原提呈细胞运送到组织细胞附近,攻击唾液腺细胞,在其中复制和释放,可能就是维系上皮层正常代谢的唾液中EGF或上皮细胞层中自分泌的EGF受到了抑制,结果,上皮细胞层中的β转化生长因子(transfer growth factorβ, TGFβ)和表皮内五肽发挥作用使RAU患者的口腔黏膜出现一种只脱落不生长的现象,于是溃疡就发生了。感染原在经历一次自身繁殖循环后,一切趋于平静,患者的天然修复能力重新开始发挥作用,溃疡在“拖了一段时间”后自然愈合了。当某种诱因出现时,感染源再次进入下一轮的繁殖循环。另外RAU患者发病后会出现此起彼伏的溃疡和所谓的遗传倾向,这个现象给我们一个暗示,这种感染源的“复制品”可能是随唾液在全口腔中转运,甚至随唾液在家人中传递的[8]。

      2.2 超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作用对细胞的损伤,可能引发RAU

      还有学者对RAU患者的红细胞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进行检测,发现RAU患者血浆与红细胞LPO含量显著升高,而SOD活性降低,揭示超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作用对细胞的损伤,可能是RAU发病机理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为RAU发病机制提供一条新途径[10]。

      2.3  慢性胃病可能引发RAU

      有学者对121例RAU患者经胃镜检查或常规GI检查,发现在主诉有消化性疾病或伴有消化性疾病症状的30例RAU患者中,被确诊患有消化性疾病25例,其中消化性溃疡13例,胃窦炎9例,萎缩性胃炎3例。在否认有消化性疾病史及症状的91例RAU患者中,确定患消化性疾病者45例,其中消化性溃疡23例,胃窦炎19例,萎缩性胃炎3例[11]。口腔黏膜与胃黏膜有相似的组织学特征,是口腔环境在消化系统中的一种延伸,因此发病与口腔内的感染越来越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己经有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腔内菌斑、唾液中可培养出,与胃内的具有相同的形态、生化和免疫学特征菌体,这提示我们引起慢性胃病和口腔溃疡的可能为同一抗原决定簇类型的细菌。

      2.4 缺铁,高铜等可能引发RAU

      缺铁,高铜等与RAU发生有一定关系,牙膏中的成分12-烷硫酸钠可能刺激黏膜,诱发RAU[12]。

      3 今后的研究方向

      从系统整体观认识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病机制。在RAU病变中,精神因素诱发胃肠道疾病,引起小肠吸收不良,造成体内缺锌,导致口腔黏膜角化不良,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水解酶活性增强,从而使口腔黏膜抵抗力降低,加速了组织及血管蛋白质结构的分解,最终促使RAU发生。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医学正从“分析时代”走向“系统时代”,系统方法已逐步向医学领域渗透。如果分别从各个角度孤立地对这些因素进行探讨,很难得到一个统一的认识,难以解释其发病机理。应当运用系统方法探讨RAU的发病机制,形成新思想、新见解,为本病的防治探索出新道路。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因学研究,虽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确切的发病因素仍不明确。作者认为系统分析法是今后的研究方向。明确病因,研究根治方法仍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第二医学院口腔系编.口腔科学手册[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20

      [2]周宏.复发性阿弗它口腔溃疡的遗传性[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8,15(2):85

      [3]Miller MF.Cause of oral ulcer[J].Oral Surg,1977,43:886.

      [4]郑麟蕃,吴奇光主编.口腔病理学[M].上海: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5

      [5]顾杨,郭荣春,李红梅,等.唾液腺分泌功能在复发性阿弗它性溃疡发病期中变化的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6,4,(4):272

      [6]王贺忠,戴会珍.复发性阿弗它溃疡病因学研究现状[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1,33(2):136

      [7]邓秀英.复发性口疮患者的口唇微循环改变[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5,30(13):190

      [8]顾杨,靳晓东,尚巍,等.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发生与人类疱疹病毒的潜伏[J].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8,29(9):365

      [9]解保生.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研究和治疗现状[J].云南医药,1996,17(6):446

      [10]王敏.复发性阿弗它口腔溃疡与消化性疾病关系的临床研究[J].口腔医学纵横杂志,1996,12(3):158

      [11]周海文,吴岚,周曾同.复发性阿弗它溃疡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7,42(1):33

      [12]王欣.系统方法在复发阿弗它溃疡病因研究中的应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1999,25(1):2

    ↑上一篇:76例口腔颌面外伤的临床分析
    ↓下一篇:胰岛素制霉菌素漱口液治疗口腔溃疡临床疗效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