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口腔医学》

    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53例辨证施治与体会

    发表时间:2011-11-04  浏览次数:629次

    张云龙 448267湖北荆门市沙洋县曾集镇卫生院

    摘 要 目的:总结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病中医辨证施治的经验。方法:对53例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采用中医药辨证施治进行分析。结果:53例患者中,显效16例,有效3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结论:通过中医辨证分型施治,可明显提高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 辨证施治 体会

    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病的常见多发病之一,属中医“口疮”范畴,系口腔黏膜上生黄白色圆形或者椭圆形溃烂点,又名“口疳”,临床上可分为实证与虚证。近年来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治疗53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53例,男24例,女29例;年龄20岁以下10例,20~50岁36例,50以上7例,年龄6~65岁,以25~45岁为多见,复发频数为每个月1~3次,病程最短1周,最长达数月或数年。

    辨证施治:

    ⑴实证:证见唇舌或颊黏膜等处,生黄豆或蜿豆大小似的黄色溃烂斑点,呈单个或多个分布,周围有斑状突起的鲜红色边缘,甚者融合成小片,语言、吞咽、进食时痛甚。可有发热、口渴、大便秘结、小便赤黄、舌质红、苔黄脉数等。证属过食辛辣灸馎,至脾胃积热,热盛化火,上熏口腔发为口疮。治以清热泻火,荡涤胃热,方用凉膈散合导赤散加减:桅子、薄荷、黄芩、连翘、生地、大黄、芒硝、竹叶、白术、茯苓、陈皮、甘草。按:本证多因口腔不洁,或被损伤,邪毒乘机而入,亦可因常食膏梁厚味,或饮酒嗜辛,以致脾胃积热,热盛化火,循经络上攻于口腔而致病,如《圣济总录》云:“口疮者,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又如《景岳全书·口疮》云:“口疮,口苦,凡三焦内热等证……火之甚者,宜凉膈散……主之”。故本方以连翘、桅子、黄芩解毒而清膈上之热,芒硝、大黄以泻火清热,薄荷疏邪辟秽,白术、茯苓、陈皮健脾益胃,甘草解毒,调和诸药,从而达到清泻脾胃积热之功效。

    ⑵虚证:证见口腔黏膜斑点为圆形或椭圆形,其表面为黄白色,周围为淡红色,溃点数量少,一般1~2个,易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疼痛昼轻夜重,伴头晕耳鸣,心烦不眠,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小便短黄,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证属禀赋阴亏液燥,水不制火,虚火上炎,治以滋阴降火,育阴摄纳。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丹皮、枣皮、龟板(重用,先煎)、麦冬、玄参、肉桂(少用,后下)、甘草。或者用知柏地黄丸加减。若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气血两虚者,可用八珍汤加减。按:本证多因素体阴虚,劳伤过度,阴液亏耗,致肾阳受损,虚火上炎,灼于口腔,如《杂病源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云:“……虚火上炎,亦口糜……阴亏火乏亦口糜……”。又如《寿世保元·口舌》云:“如哺热内热,不时而热……口疮者,下焦阴火也,六味地黄丸主之”。故本方重用龟板泻相火、滋肾水,丹皮清虚劳骨节烦热,少用肉桂交通心肾,引火归源,地黄、枣皮、泽泻等滋养肾阴,从而达到滋阴潜阳之功效。

    结 果

    53例中显效(口疮溃疡面愈合,临床症状消失,随访3个月以上未复发)16例(30%),有效(溃疡面减少,临床症状减轻,发作期缩短,复发间隙减少)34例(64%),无效(服药后,口疮未改变,或者停药后仍然发作,其复发间隙无明显改变)3例(6%),总有效率94%,一般1个疗程5~15剂,多则30剂。

    讨 论

    关于口疮治疗大法,虽证情多端,因证而异,但临床上却以脾胃病多见。正常生理情况下,脾胃健运,阴阳和调,则气血充沛,精气上承,口舌不病。反之,若饮食不节,脾运失司,或禀赋不足,脾胃虚弱,常可致湿浊内生,蕴热化火,或气虚下陷,营养不足,或脾虚及胃,火不生土等,以致阴不敛阳,虚火上炎,实火虚火均可循经上泛致口舌糜烂生疮,因此,口舌生疮主要责之于脾胃。故而笔者在临证时,对口疮实火之证,于苦寒清泻之中兼顾脾胃之气,常佐以白术、茯苓、陈皮等健脾之品,以助湿化热。至于虚火之证,着于养阴血,降虚火,滋阴潜阳,使脾胃健运,虚火归原,阴阳气血达到平衡,从而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上一篇:维生素AD滴剂对非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复方维生素液配合思密达治口腔溃疡180例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