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肿瘤学》

    男性乳腺癌术后放疗19例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24  浏览次数:717次

    作者:于海丽,王平,袁智勇,王志震

    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天津 300060

       【摘要】  目的:评价男性乳腺癌术后放疗的疗效. 方法:无远处转移的手术后男性乳腺癌患者4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9例接受术后放疗(S+RT组),22例未接受术后放疗(S组). 结果:S+RT组3,5,10 a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92%和81%,S组为76%,63%和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RT组3,5,10 a生存率分别为84%,71%和56%,S组为68%,47%和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放射治疗是男性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乳腺肿瘤,男性;放射疗法;存活率

      Therapeutic effects of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for man breast cancer: 19 cases report

      YU HaiLi, WANG Ping, YUAN ZhiYong, WANG ZhiZhen

      Department of Radiotherapy, Affiliated Cancer Hospital,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060, China

      【Abstract】  AIM: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on man breast cancer (MBC). METHODS: The data of 41 postoperative MBC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sed; 19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S+RT group),  while the other 22 patients only received surgery (S group). RESULTS: The 3, 5 and 10year local diseasefree rates were better in  S+RT group (100%,  92% and 81%) than in S group (76%, 63% and 47%). Howev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survival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Radiotherapy is effective as an adjuvant therapy to MBC by improving the local control.

      【Keywords】  breast neoplasms, male; radiotherapy; survival rate

      0引言

      男性乳腺癌(male breast cancer, MBC)比较少见,其发病率占乳腺癌的1.0%[1],在男性恶性肿瘤中所占比例低于1%[2],但有文献报道其发病率近年来有上升趋势,过去25 a里,发病率约升高了26%. 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放疗在术后辅助治疗中所起作用尚无定论. 为观察男性乳腺癌术后放疗的价值,现对我院196107/200111收治的男性乳腺癌41例进行分析与比较.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手术辅以术后放疗(S+RT)组19例,年龄40~74(58±11.5)岁. 病程(发现症状或检出肿块至就诊时间) 0.17~20 (1.0±0.6) a. 左乳11例,右乳8例,均位于乳晕区. 首发症状为乳房肿块者18例,有痒感1例. 肿瘤最大径1.2~10.0 (3.6±1.5) cm. 按照UICC 1997 TNM分期,Ⅰ期2例,Ⅱa期7例,Ⅱb期6例,Ⅲa期3例,Ⅲb期1例. 伴淋巴结转移14例. 病理类型:浸润型非特殊癌15例(浸润性导管癌1例,单纯癌7例,腺癌5例,实性癌2例),浸润型特殊癌4例(髓样癌3例,粘液癌1例). 单纯手术(S)组22例,年龄27~78(58.5±12)岁. 病程0.17~32(1.5±1.4) a. 左乳7例,右乳15例,位于乳晕区17例,外下象限3例,内下象限1例,内上象限1例. 首发症状为乳房肿块者21例,黑痣1例. 肿瘤最大径1~9 (3.5±2.5) cm. Ⅰ期3例,Ⅱa期7例,Ⅱb期7例,Ⅲa期3例,Ⅲb期2例. 有淋巴结转移10例. 浸润型非特殊癌17例(浸润性导管癌2例,单纯癌11例,腺癌2例,实性癌2例),浸润型特殊癌4例(髓样癌1例,粘液癌1例,乳头状癌2例),黑色素癌1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可比性(P>0.05).

      1.2方法

      两组病例均先采用手术治疗,包括改良根治术、全乳切除术、区段切除术和扩大根治切除术,S组分别为16,4,1和1例,S+RT组分别为16,0,3和0例,术后均无肿瘤组织残留. 开始放疗时间为术后6~8 wk,主要为60Co或6 MV直线加速器配合电子束照射,改良根治术后照射范围包括锁骨上区和内乳区,部分加照腋窝区、胸壁;区段切除术后照射范围包括锁骨上区、内乳区和腋窝区,1例加照胸壁. 常规放疗1.8~2 Gy/次,5次/wk,区域淋巴结的剂量为40~50 Gy,胸壁的剂量为40 Gy. 化疗24例, 两组各12例, 方案: CMF(环磷酰胺、 氨甲蝶呤、氟尿嘧啶)或CAF(环磷酰胺、 阿霉素、 氟尿嘧啶). 放射毒副反应按RTOG和EORTC早期和晚期放射损伤分级标准评价.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局部无复发率、生存率估计均用KaplanMeier法,差异检验用Logrank法.

      2结果

      2.1生存率生存时间自手术之日开始计算,截止20070322,随访时间1/4~21(中位) a. S+RT组3,5,10 a生存率分别为84%,71%和56%,S组为68%,47%和47%,两组间生存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404,图1). S+RT组3,5,10 a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6%,69%和50%,S组分别为62%,39%和2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0).

      2.2复发S+RT组3,5和10 a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92%和81%,S组为76%,63%和47%,两组局部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图2). S+RT组腋窝转移淋巴结数≥4个的患者6例,术后均未见复发;S组5例中2例分别于术后18,1279 d复发. 两组不同手术方式复发率略有差别(表1).表1MBC不同手术方式复发率的比较(略)

      2.3预后两组患者至随访结束共死亡32例(S+RT组14例,S组18例),8例无病生存,1例带瘤生存. S+RT组首次失败的原因为复发2例(腋窝1例,胸壁1例),远处转移7例(部位分别为肺5例,骨2例,脑1例,对侧乳房及腋下1例,肝1例). S组复发8例(胸壁3例,同侧腋窝2 例,锁上1例,内乳2 例 ). 远地转移9例(部位分别为肺3例,骨4例,脑1例,对侧锁上1例,腹膜后淋巴结1例,肝1例).

      2.4放疗并发症S+RT组患者中有7例出现晚期皮肤放射损伤(1级),未见其他晚期放射损伤表现. 急性皮肤损伤1级1 例,急性肺损伤1级1例,血象下降1级2例,食管损伤1级1例. 患者均能耐受.

      3讨论

      目前MBC尚无独特的治疗方案,一般借鉴女性乳腺癌的治疗原则,即以手术为主,放疗、化疗、内分泌等治疗为辅的综合疗法. 在女性乳腺癌文献资料中已证实,术后放疗提高了局部区域控制率和部分高危患者的生存率. 对于MBC,由于其发病率较低,治疗缺少大宗病例的随机对照研究,术后放疗很少报道,其价值还不确定. MBC单纯手术切除复发率高,生存率低[3-6]. 复发的原因为:①常发生在围乳头或乳晕的中央性区域,淋巴导管丰富,易转移至内乳淋巴结;②乳腺腺体薄而小,表面脂肪少,缺少对肿瘤的屏障作用,容易向皮肤胸壁侵犯或通过皮下及胸肌筋膜淋巴管向周围淋巴结转移;③病理类型主要以浸润性导管癌、单纯癌等浸润性非特殊型癌为主,细胞分化差,呈浸润性生长,恶性程度高;④缺少乳腺组织,易侵犯皮肤和胸肌,而手术的切除范围有限,切除不彻底可致复发. 复发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很多学者主张采用术后放疗,照射瘤床及淋巴结引流区以减少复发,但目前仍有争论.

      我们发现,S+RT组局部控制率比S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术后放疗能减少复发. Erlichman等[3]回顾性报道89例患者,57例行术后常规放疗,放疗组复发为68%,手术组为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国内学者同样报道了术后放疗能减少复发[6]. 目前,大多数前瞻性及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术后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但对生存率并无明显影响[3,5]. 本组生存率比较,S+RT组好于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为远处转移的发生,早期的放疗技术欠佳,照射源、剂量不统一,适应证不明确等因素影响预后.

      通过本组41例MBC患者的治疗经验并结合文献[4],我们提出以下术后放疗原则供参考:用于病灶居于中央Ⅱ~Ⅳ期患者;无论腋淋巴结转移与否,均应考虑内乳区放疗;腋窝阳性患者应接受同侧淋巴结放疗,包括腋窝、内乳区、锁骨上下区;阳性数≥4个时,应考虑照射胸壁;如切除不充分或腋窝肿块不能切除,必须腋窝放疗;伴远处转移和患者身体状况不能行根治手术者,可行简单乳房切除或局部肿块切除结合术后放疗,照射范围包括区域淋巴结和胸壁.

    【参考文献】    [1]Fentiman IS, Fourquet A, Hortobagyi GN. Male breast cancer[J]. Lancet,2006,367:595-604.

     [2]Jemal A, Tiwari RC,Murray T, et al. Cancer statistics[J]. CA Cancer J Clin, 2004, 54:8-29.

      [3]Erlichman C, Murphy KC, Elhakim T. Male breast cancer: A 13year review of 89 patients[J]. J Clin Oncol, 1984, 2:903-909.

      [4]Zabel A, MilkerZabel S, Zuna I, et al. External beam radi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male breast carcinoma: Patterns of failure in a single institute experience[J]. Tumori, 2005, 91(2):151-155.

      [5]Atahan L, Yildiz F, Selek U, et al.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male breast carcinoma: A single institute experience[J]. J Natl Med Assoc, 2006, 98(4):559-563.

      [6]田大龙,柏会明,杨树成,等.男性乳腺癌术后放疗疗效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2006, 33(11):826-828.

    ↑上一篇:中国肺癌患者住院人次增长现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食管鳞癌组织中细胞周期素B1和D1表达的意义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