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肿瘤学》

    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MRI诊断(附11例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24  浏览次数:708次

    【摘要】  目的 探讨MRI对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组共11例,男7例,女4例。术前均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结果 本组11例其MRI表现病灶位于脑组织深部,边界清楚,大小不等,圆形或卵圆形,周围无或有轻~中度水肿,在T1加权像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注射造影剂GdDTPA后有明显增强。结论 MRI对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  脑内淋巴瘤 诊断 MRI

      0  引言

        本文收集资料完整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脑淋巴瘤,分析其MRI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材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共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18~66岁,平均40.6岁。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4例,口角歪斜1例,走路不稳、共济失调3例,意识减弱、记忆减退2例,突发肢体偏瘫1例。

        11例在术前均进行MRI检查,所有病例均进行平扫和增强检查。MRI机为以色列Elscint 0.5T型,常规行横轴位扫描,T1WI:TR/TE=500/16ms,T2WI:TR/TE=2000/104ms。层厚为6mm,间距为7.2mm。矩阵为252×256。必要时行冠状位、矢状位扫描。造影剂为钆喷酸葡胺(广州康臣公司生产),其主要成分为GdDTPA,静脉注射,剂量为0.1mmol/kg。强化后常规行横轴位扫描,必要时行冠状位和(或)矢状位扫描。

        2  结果

        2.1  数目及分布  本组11例共15个病灶,单发病灶7例,4例为多发(2个)病灶。多数位于脑深部,幕上多于幕下,具体分布如下:①7例单发病灶中,其中右基底节区1例、胼胝体压部2例、左顶叶2例、右小脑1例及左基底节区1例;②4例多发(2个)病灶中,其中右颞叶、左顶叶各1例(均为2个病灶),左基底节区和左顶叶1例,左基底节区和右颞叶1例。

        2.2  边界及形态  各病灶及边界清楚,信号均质,未见坏死、液化、囊变及钙化或出血等改变。5个病灶为圆形,4个病灶为卵圆形,2个为蝶形(均位于胼胝体压部),其余病灶为不规则形。

        2.3  大小  各病灶大小不等,小者直径约2.5cm,最大者约5.0cm×6.0cm且位于右颞叶。

        2.4  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  6个病灶周围无水肿带分布,其余病灶周围可见环形的长T2信号的水肿带,范围不等。所有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部分表现为脑室系统受压狭窄变形,以侧脑室明显。

        2.5  MRI表现  所有病灶中12个病灶在T1加权像上表现为略低信号,T2加权像为略高或高信号;3个病灶在T1加权像上表现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注射造影剂后,13个病灶在T1加权像上呈明显均匀强化,边界更清楚,见图1、2、4~7;2个病灶呈环形强化,见图3、8。

        2.4  术后病理  所有病例的病理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且均为B细胞型。

        3  讨论

        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较少见,是指用现代诊断技术证实仅存在于CNS的淋巴瘤,占全部原发脑瘤的0.85%~2.00%[1]。近年来,随着器官移植等应用免疫抑制剂的增加,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增多,脑原发性淋巴瘤的发病率明显增多。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几乎均为NonHodgkin淋巴瘤(NHL),多起源于B淋巴细胞,病因尚不明了。该瘤多发于中老年,但患有艾滋病及其他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如WiskottAldrich综合征等)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下,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但本组无一例艾滋病患者,且男女比为7∶4,可能与本组病例数少有关。文献报道[2]该瘤多位于丘脑、基底核(基底神经节)、胼胝体、侧脑室旁白质区,为单发或多发的实性肿块,很少有出血、坏死或钙化,偶见有囊变。本组11例病例中有3个病灶表现为囊性。原发性脑淋巴瘤的突出表现为无全身性病变的表现,临床仅表现由脑实质或软脑膜局部浸润、颅内压增高、肿瘤压迫、肿瘤周围组织水肿或脑积水引起,可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状、颅神经瘫痪等。约50%病例出现运动和感觉异常。总结本组11例MRI表现:单发病灶较多发病灶多(7∶4),幕上分布明显多于幕下(14∶1),多数位于脑组织深部,T1加权像主要为略低信号,T2加权像为略高或高信号,强化明显,水肿带有或无,占位效应不等,但未见有囊变、坏死、钙化或出血的。也有报道病变75%邻近脑室或脑膜,亦可弥散于脑膜或脑室周围[3],但本组无此表现。

     本组病例中,术前诊断为淋巴瘤者仅3例,其余均为术后病理证实,尤其是多发病灶,大多数考虑为脑转移瘤。因此,对于多发病灶来说,淋巴瘤也应考虑。脑淋巴瘤的MRI表现与某些病变有类似之处,应通过对影像的认真分析进行鉴别。对于脑淋巴瘤来说,应注意和以下疾病相鉴别:①转移癌:好发于大脑皮质及皮质下区,65%为多发性病变;瘤内出血、坏死多见,病变多不规则和不均匀,MRI表现多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时多为环状的中等强化;瘤周水肿非常明显;而淋巴瘤多为T1略低信号、T2为略高或高信号;增强扫描为均匀强化,出现坏死者少见。②胶质瘤:儿童好发于幕下,平扫常呈长T1长T2信号,低分级者增强扫描常不强化,且缺乏瘤周水肿;高分级者注射造影剂后呈不规则斑块状强化或不规则环状强化,环壁厚薄不均;浸润性生长明显,境界不清,某些类型胶质瘤如少突胶质细胞瘤易出现钙化,但淋巴瘤很少有钙化,本组无一例出现钙化。③脑膜瘤:多位于脑表面邻近脑膜部位,脑实质为受压改变,边界清楚,类圆形多见,呈等T1等T2或略长T2改变,淋巴瘤无此表现。增强扫描,脑膜瘤均匀强化,“脑膜尾”征多见,但也不是其绝对特征,其他肿瘤也可出现[4]。④室管膜瘤:室管膜瘤发生于侧脑室后角旁时较难与该区发生的星形细胞瘤及淋巴瘤鉴别。

        淋巴瘤对放疗敏感,确诊后的原发性脑淋巴瘤的治疗方案是以放疗和化疗联合应用为主的综合治疗,因此正确诊断对于治疗意义重大,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治疗。但当今手术治疗仍是脑淋巴瘤的治疗方法之一,一些疑难的通过手术可以提供病理诊断,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方便。对于术前检查已提示可能为淋巴瘤的病例,由于开颅手术创伤较大且易引起较多的并发症,可以应用MRI定向活检术代替开颅术[5]。本组4例多发病灶中,3例进行了常规手术,1例进行了MRI定向活检术。

     

    【参考文献】  [1] Kuker W, Nagele T, Korfel A,et al.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s (PCNSL): MRI features at presentation in 100 patients[J]. J Neurooncol,2005,72(2):169177.

    [2] Gliemroth J, Kehler U, Gaebel C,et al. Neuroradiological findings in primary cerebral lymphomas of nonAIDS patients[J]. Clin Neurol Neurosurg, 2003,105(2):7886.

    [3] Kim EY, Kim SS. Magnetic resonance findings of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cell lymphoma in immunocompetent patients[J]. Acta Radiol, 2005,46(2):187192.

    [4] Hartmann M, Heiland S, Harting I,et al. Distinguishing of primary cerebral lymphoma from highgrade glioma with per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 Neurosci Lett, 2003,338(2):119122.

    [5] Raizer JJ, Koutcher JA, Abrey LE, et al.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in immunocompetent patients with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J]. J Neurooncol, 2005, 71(2):173180.

    ↑上一篇:肺癌脑转移的三维适形放疗
    ↓下一篇:威麦宁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