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肿瘤学》

    替莫唑胺联合干扰素在黑色素瘤中的效果与安全性研究

    发表时间:2014-02-21  浏览次数:748次

    黑色素瘤虽然在各类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是却属于恶性程度较高的一类,临床对于本病治疗用药的相关研究较多,其中替莫唑胺是较为常见的一类,且效果较受肯定。近年来,临床出现采用替莫唑胺联合干扰素的相关研究,但是研究结果之间的差异仍较为突出,因此对其进行效果与安全性的进一步研究的价值较高[1]。对替莫唑胺联合干扰素在黑色素瘤中的效果与安全性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解放军100医院、解放军113医院2010年1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58例黑色素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替莫唑胺组)与观察组(替莫唑胺联合干扰素组),每组29例。对照组男13例,女16例;年龄34~71岁,平均(46.8±6.9)岁;病程0.2~5.5年,平均(2.8±0.5)年。其中初治患者14例,复治患者15例;分期:Ⅲ期15例,Ⅳ期14例。观察组男14例,女15例;年龄34~72岁,平均(46.9±6.8)岁;病程 0.2~5.6年,平均(2.9±0.4)年。其中初治患者13例,复治患者 16例;分期:Ⅲ期15例,Ⅳ期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初治复治构成及分期构成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以替莫唑胺进行治疗,每次150 mg/m2的用量服用,1次/d,连用5 d,28 d为1个周期。观察组则以替莫唑胺联合干扰素治疗,替莫唑胺以每次150 mg/m2的用量服用,1次/d,连用 5 d,28 d为1个周期;干扰素则以每次300万U的用量皮下注射,于替莫唑胺应用后共应用3次。共治疗4个周期后,将两组中Ⅲ期及 Ⅳ期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不同分类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进行比较。

    1.3 评价标准:临床效果方面采用WHO关于实体瘤的临床疗效标准进行评估。完全缓解:经治疗后病灶完全消失,且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部分缓解:经治疗后病灶体积减小50%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稳定:经治疗后病灶体积减小体积在25%以上,但不足50%,且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进展:经治疗后病灶体积减在25%以下[2]。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中Ⅲ期及Ⅳ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观察组中Ⅲ期及Ⅳ期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均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两组中不同分类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中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及肝损伤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黑色素瘤的临床发生率相对较低,其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 1/10万,但是近年来有升高的趋势,加之本病的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因此对于本病的治疗研究相对较多[3]。本病中的治疗药物种类并不少,其中替莫唑胺是研究较热的一类,其为含有咪唑四嗪环的烷化剂类药物,其主要为通过与鸟嘌呤的作用来影响 DNA烷基化,最终达到抗肿瘤活性的目的,其效果虽较佳,但是提升的空间仍较大,近年来,临床中出现以干扰素进行辅助治疗的相关研究,但是相关研究的结果之间的差异仍然相对突出,因此对其联合用药的进一步研究的价值较高。

    本文中就替莫唑胺联合干扰素在黑色素瘤中的效果与安全性进行观察,并与仅采用替莫唑胺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联合用药治疗干预对Ⅲ期及Ⅳ期患者的治疗效果均明显更好,同时其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及肝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未见明显升高,从而肯定了其疗效的同时也保证了用药的安全性,这均与两种药物联用既达到了强化抗肿瘤的效果,又调节了机体免疫,从而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基础有关[4]。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替莫唑胺联合干扰素在黑色素瘤中的效果较好,安全性也值得肯定。

    4 参考文献

    [1] 杨雯靖,李耀平.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研究进展[J].国际肿瘤学杂志,2013,40(5):366.

    [2] 覃 莉,黄海欣,陈海辉,等.替莫唑胺联合干扰素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临床研究[J].肿瘤药学,2013,3(3):196.

    [3] Tawbi HA,Beumer JH,Tarhini AA,et al.Safety and efficacy of decitabine in combination with temozolomide in metastatic melanoma:a phase Ⅰ/Ⅱ study and pharmacokinetic analysis[J].Ann Oncol,2013,24(4):1112.

    [4] 孙舒玉,何小鹃,柴 旺,等.黄芪多糖对黑色素瘤小鼠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2):176.

    ↑上一篇:子宫内膜癌的MRI诊断
    ↓下一篇:奥沙利铂与培美曲塞在中晚期肺癌化疗中的成本效果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