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护理学》

    预防骨盆和下肢手术后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4-01-23  浏览次数:705次

      骨盆和下肢手术是深部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最显著危险因素,特别是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多数为高龄老人,常伴有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危险分层常为高危或极高危[1]。做好骨盆和下肢手术后的护理工作是预防DVT形成及其严重并发症肺栓塞的重要一环。2011年1月~2013年1月对80例骨盆和下肢骨折患者常规给予预防DVT形成的用药护理和非药物预防措施护理,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骨盆和下肢骨折患者80例,男51例,女29例,年龄35~80岁,平均(54.5±3.4)岁。其中骨盆骨折12 例,下肢骨折48例。 1.2 预防DVT形成的护理 1.2.1 用药护理:骨盆和下肢手术术前常对各种存在的因素进行 DVT危险分层,对高危(存在大手术、年龄>60岁或存在其他如肥胖、外周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和极高危(同时存在多个危险因素)的患者经常采用低分子肝素术前12小时第1次注射,术后12 h再注射1次,以后1次/d持续7~10 d或用至患者能下床活动,可使患者度过手术时和手术后两个凝血亢进期,用于预防DVT形成。①用药前应询问过敏史,有使用肝素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病史及过敏者禁用。有凝血机能障碍、出血倾向、重症高血压、出血性脑血管意外、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的胃十二指肠溃疡、哮喘史、视网膜血管疾病者禁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正在服用抗凝血药慎用。接受脊髓或硬膜外麻醉和腰椎穿刺患者应十分慎重。低分子肝素经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者应调整剂量,加强出血临床观察监测[2]。②用药时应注意低分子肝素采用皮下注射,不采用肌内注射;注射部位常选择腹部脐周、大腿上外侧皮下组织,避开瘢痕,注射部位应每日更换;选择细而短的针头,注射时拇指、食指将皮下组织捏起,以45°~90°角度进针,拔出针头后加压片刻。③用药后注意观察出血,尽管低分子肝素比肝素抗凝血因子Ⅱα活性较弱,抗凝血因子Ⅹα活性增强而无需监测血凝指标,引起出血的不良反应较少,但也要注意观察,特别是肾功能不全患者和正在服用具有抗凝作用药物的患者,最常见注射部位血肿和鼻、口、咽和软组织,接下来是泌尿道路和消化道出血。同时注意过敏反应如紫癜、皮疹、发热、注射部位瘙痒、疱疹等不良反应。一旦发生报告医生。 1.2.2 非药物护理:①术前护理:按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包括病史、用药史、有否手术和用药禁忌证等;完成各种辅助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控制高血糖和高血压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拟行手术方式和麻醉方式等制定护理计划并组织实施;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消除患者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做好其他术前护理准备工作。②术后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并注意患者意识状态和肢体血液循环情况,特别是术后1~4 d是DVT高发期,要注意患者形成DVT的体征,一旦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注意患者体位,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应将患肢置于外展30°中立位,行皮牵引或穿丁字鞋,两腿间夹软枕,宜向健侧翻身,注意防止脱位,患髋屈曲不得超过45°避免患髋内收内旋。卧硬板床,抬高患侧肢体15°~30°;训练患者床上排便,防止便秘和尿潴留。 ③对DVT形成特殊护理:下肢锻炼和术后早期活动。术后早期的活动锻炼能够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是预防DVT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术后1 d,如无特殊不适情况,即可指导患者做深呼吸,进行小腿活动,踝关节背伸、跖屈和中踝环转运动。术后2~3 d 开始股四头肌收缩和足踝屈伸活动,并给予比目鱼肌和腓肠肌按摩。术后3~6 d继续患肢臀肌和小腿肌肉收缩运动及被动直腿抬高训练。具体的活动锻炼应根据请患者情况而定。机械干预措施。机械干预目的为了防止静脉血流淤滞,增加静脉回流。常使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术后当天即给予穿弹力袜或佩带弹力绷带 2周能有效预防DVT形成。下肢肌肉的间隙气囊压迫(IPC)在小腿和大腿使用充气套,是预防DVT的另一种选择。

    2 结果

    本组80例患者,有2例发生DVT,发生率为2.5%,经及时治疗和护理均痊愈出院,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其余78例均顺利康复,无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术后并发症,其不仅可以引发致命性的肺栓塞,而且其后遗症对患者的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影响非常大,针对有危险因素的患者采用一系列预防措施,能够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对患者的术后良好康复具有非常重要意义。骨盆及下肢骨折患者由于创伤、手术、长期卧床,导致下肢肌肉松弛,血流滞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之不同程度静脉损伤,极易诱发DVT。做好骨盆和下肢手术各个环节的护理工作能够预防深部静脉血栓的形成,并能降低由DVT造成的PE和死亡发生率。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主要是药物干预法。药物预防是预防 DVT 的根本措施,而非药物预防的辅助措施。本文研究中,通过对患者进行药物干预护理及其非药物护理干预措施,有97.5%的患者术后没有DVT症状出现,取得理想的临床护理效果,并积累了大量临床护理经验,为以后更好服务临床提供宝贵依据。总之,对于骨盆和下肢手术后患者实施药物护理、非药物护理等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使患者得到良好康复而痊愈。

    4 参考文献

    [1] 王秀兰,张淑文.临床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6.

    [2] 王丽芳.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20.

    [收稿日期:2013-11-22 编校:朱林]

    ↑上一篇:眼科开展优质护理的重要性和效果分析
    ↓下一篇:恶性骨肿瘤患者的心理干预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