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心绞痛发作期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4-01-21  浏览次数:724次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因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是多因素引起的结果,心绞痛的主要病理改变是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目前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有血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高尿酸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遗传因素等。此外,男性、老年、不爱运动者多发。其中前五项在我国发病率高,影响严重,是主要控制对象,心绞痛是冠心病的常见类型,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特点为阵发性前胸压榨性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并可向心前区、左上肢等处放射。心绞痛可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两种类型。许多因素如运动、情绪激动、吸烟、饱餐、寒冷、便秘等均能使心脏负担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而诱发心绞痛。心绞痛发作突然,症状严重,应及时处理,以免进一步发展成为心肌梗死。护理人员严密的病情观察及耐心细致的护理,对本病的缓解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着重要作用[1]。

    1临床资料

    2011年7月~2012年4月期间在内科系统收治的6例心绞痛患者,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35~70岁。诊断均符合WHO(1997)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

    2护理

    2.1评估患者:全面了解患者的健康史,及各种主客观资料。

    2.1.1现病史,尤其是疼痛: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的部位是否在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界限不清楚。是否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有时也可发生至颈、咽、下颌、背部、上腹部。疼痛的性质是否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有无压塞、烧灼感。心绞痛发作时是否有不自觉的停止下来活动,症状可能缓解。是否伴有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皮肤湿冷、出汗或濒死感等。疼痛发生的诱因是否常因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所诱发,是否在饱餐、寒冷刺激、吸烟及用力排便时发病。疼痛的持续时间,一般为3~5 min,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逐渐缓解;可数日或数周发作1次,也可1天内多次发作。

    2.1.2既往史: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紊乱、高尿酸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及遗传因素。

    2.1.3生活习惯:了解患者是否吸烟,是否喜欢吃胆固醇高及动物脂肪高的食物,如蛋黄、动物内脏等;体重是否超过理想体重。

    2.1.4心理状况:了解患者是否常处于紧张状态,如工作压力大、工作不顺利、家庭是否和睦等。

    2.1.5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冠心病最方便、最经济的检查方法,可有缺血性ST-T改变。运动负荷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可明显提高缺血性心脏病的检出率。心肌显像检查用于评价心肌血流、心功能可协助诊断。冠状动脉造影术可明确病变部位及程度。冠状动脉CT检查是一项最准确地无创性的检查手段。实验室检查(血脂、血糖、尿酸、肝肾功能、高敏感CRP等)有助于患者的危险因素评估和指导下一步处理。

    2.2病情观察及护理

    2.2.1巡视病情:治疗中应定时巡视患者,随时观察,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耐心细微地做好护理。要设法减少和避免因治疗时间过长,引起的患者的情绪急躁。在有条件情况下应进行心电监护,无条件时,对心绞痛发作者应定期检测心电图观察其改变。

    2.2.2症状护理:注意观察疼痛发作时间、性质、体征,发作时患者面色苍白、冷汗、气短或有濒死恐惧感,有时可出现血压波动或心律、心率的改变。胸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活动,一般患者停止活动症状即可消除。住院患者应减少探视人员和探视次数,不要在患者面前谈论心绞痛的相关情况,要多从心里上安抚患者。以消除其紧张心理。如疼痛不能缓解,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进一步处理,防止病情加重或发展为心肌梗死。

    2.2.3用药护理:指导患者正确使用硝酸甘油类药物,该类药物除扩张冠状动脉,降低阻力,增加冠状循环的血流量外,还通过对周围血管的扩张作用,减少静脉回流心脏的血量,降低心室容血量,心脏内压,心排血量和血压,减低心脏前后负荷和心肌的需氧。当疼痛发作时遵医嘱给予硝酸甘油或二硝酸异山梨醇酯舌下含服,服药后1~2 min开始起作用,仍不缓解,可再含服1片。服药后平卧片刻,以防直立性低血压。可每隔5分钟重复含服等量的药剂,直到疼痛缓解。告知患者和家属所用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如头胀痛、面红、心悸、低血压、头昏等,增强患者的自我识别能力。服用阿司匹林类药物时,为减轻对胃黏膜的刺激可饭后服用。并注意观察是否有出血情况。静脉给予硝酸甘油时,用合适的输液装置配置该药浓度,根据治疗反应调整给药速度和剂量。对心绞痛患者采取特殊护理,护理工作亲力亲为,要注意防止患者和家属自行调整滴速,以免发生意外。在治疗中如有不良反应,要及时停止静脉滴注。患者疼痛发作加重时,警惕心肌梗死的发生。严重胸痛伴有低氧血症者,给予吸氧2~3 L/min。症状缓解后可根据发作程度持续给予低流量氧。

    2.2.4饮食护理:宜低脂饮食,多食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排便通畅;调节饮食,特别饮食一次进食不宜过饱,避免油腻饮食,禁绝烟酒。做好合理的生活安排,对预防和控制心绞痛的再发尤为重要[2]。

    2.2.5心理护理:在心绞痛发作的各种诱发因素中,患者的情绪、精神状态与疼痛发作常伴有明显关系[3]。安慰患者紧张不安的情绪,尽量避免各种诱致发作的因素,如过度的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冬天注意保暖等。因疼痛反复发作,工作、生活、社交均受到影响,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或恐惧心理,反过来,这种不良心理又可诱发心绞痛,形成恶性循环。为此,对预防心绞痛的发作,除必要的药物治疗外,良好的心理护理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心绞痛患者的心理护理,笔者认为,对这类患者,除了认真仔细做好各种操作治疗外,还要重视患者心理活动在欣慰中的表现,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心理要求。通过对患者的接触交往、解释、鼓励等方式,及时疏导不良情绪[4]。

    3结果

    6例患者由于监测严密,及时有效地药物治疗和全面护理,治疗后症状均可缓解或消失,充分的侧支循环建立后可长时间不发作疼痛,6例患者均先后出院。

    4小结

    在心绞痛患者的发作期中经过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加入心理护理,使心绞痛的症状缓解及治愈明显提高。心绞痛患者发作期易产生恐惧心理,应尽可能与其保持良好的沟通,以减轻心理压力。提供生活照顾,促进身心休息。因此,心理护理对疾病的发作、发展和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护理工作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心理护理在心绞痛发作期中是护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护理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避免各种诱发因素的发生,鼓励患者树立信心,保持心情舒畅等护理措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参考文献

    [1]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

    [2]张菊.26例中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09,30(18):2114.

    [3]于素芹,栾继霞.85例心绞痛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J].黑龙江医学,2005,29(8):625.

    [4]金丽红,赵素玉,陈晓红,等.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放松训练的护理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0):950.

    [收稿日期:2013-06-21编校:费越/郑英善]

    ↑上一篇:微量泵在心血管内科使用中的安全隐患分析与对策
    ↓下一篇: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调查与护理干预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