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围针加围灸治疗急性湿疹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09-07-16  浏览次数:761次

    作者:叶红    作者单位:泰安荣军医院,山东泰安 271000

    【关键词】  急性湿疹;针灸疗法;围刺;围灸

    急性湿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为皮肤科顽疾之一,可发生于不同年龄及身体任何部位,多见于手足、小腿、肘窝、腘窝、肛周、颈等,属中医“湿疮”范畴。目前西医治疗无特效药物。由于本病瘙痒难忍,易变为慢性过程,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且西药用久可引起药物耐受性,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笔者自2002年以来,采用围针加围灸治疗38例,并与西药对照观察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2例患者来自理疗科及皮肤科门诊病例。治疗组38例,其中男17例,女21例;年龄10~75岁,平均55岁;手足湿疹10例,小腿湿疹5例,肘腘窝湿疹6例,面、颈部湿疹7例。全身泛发性湿疹8例。对照组34例,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10~75岁,平均54岁,手足湿疹8例,小腿湿疹6例,肘腘窝湿疹5例,面、颈部湿疹5例,全身泛发性湿疹10例。两组患者均为急性病程2天~28周,平均30天。

        1.2  诊断依据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急性发作,初期局限于某一部位,可很快发展为对称性或泛发性皮损,损害多由斑、丘疹、水疮组成,呈多形性。集簇成片状,边缘弥漫不清,搔抓后可引起糜烂、渗液、化脓、结痂等继发病变;②病变部位剧烈瘙痒,影响睡眠及日常工作、生活;③查体可见病变部位及周围皮肤明显浸润、肥厚、充血,表面有红斑、丘疹、糜烂、血痂及皲裂;④病程约2~3周,广泛者约3~6周,急性期后可转为慢性,易于复发。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详细询问病史,查看病患部分布,使用直径0.30 mm,长25~40 mm毫针,先在湿疹起始部位边缘正常皮肤处呈15~30度角进针,针尖透向病灶中心,一般使用4针,将湿疹围住。面积较大者可使用6针,捻转使之得气;然后使用精制艾绒,准备一个小的湿棉球,将艾绒搓捻成麦粒大小的圆锥状艾炷,用镊子夹住中部,用酒精灯点燃其尖,底部在湿棉球上沾少许水,以加强附着力,放置在湿疹上,逐个进行直接灸,当患者感到微痛时夹去艾柱,每处3~5壮,以皮肤潮红,患者感觉局部湿热为度,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2疗程后评定疗效。

        1.3.2  对照组  口服开瑞坦10 mg,每日1次;派瑞松软膏外涂患处,每日2次,两组均治疗2疗程后判定疗效。

        1.4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皮疹完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显效:皮疹75%消退,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有效:皮疹50%消退,自觉症状减轻;无效:皮疹及自觉症状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

        1.5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1.6  治疗结果  见表1。两组治愈率的差异有显著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表1  两组湿疹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注:两组比较,χ2=6.5212,P=0.0107。

        2  讨  论

          中医认为,脾失健运,内生湿邪,再感风、湿、热邪薰蒸肌肤,风为阳邪,其性走窜,善行数变,故发病急,可泛发全身各部。湿热薰蒸肌肤,郁于脉络,故皮损潮红灼热,肿胀,瘙痒不休。水湿浸淫蔓延,故见粟疹成片,或见水疱密集,渗液流津。总之风湿热邪致经络受阻,气血失畅而发本病,急性期以湿热为主,日久迁延失于治疗,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于营养而成慢性湿疹[1]。

          灸法治疗热证的机制,古今医家均有论述,《本草从新》中称艾叶“能透诸经而治百病”,明代李中梓《医学入门》云:“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气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亦说“艾火拔引郁毒,透通疮窍,使内毒有路而外发,成为疮科首节第一法也。”说明灸法可引热邪外发,使郁火内毒有路外达,具有泻热解毒的作用;同时艾灸具有温经通脉的作用,能助气血运行,消散瘀滞。

          现代医学实验研究表明,艾灸既可使局部组织中淋巴细胞和单核巨细胞数量增加,又可使全身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计数增多,对急性炎症造成的渗出和水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可提高免疫功能,此外,艾灸还可降低神经兴奋,提高痛阈,具有较长的镇痛后效应,而直接灸[2]加强了以上的作用。

          西医临床采用抗炎、抗过敏口服,外用药治疗,如西替列嗪,开瑞坦、派瑞松等,目前仍无特效药物,治愈率低,容易复发,并且易形成瘙痒—搔抓—皮肤增厚—瘙痒的恶性循环[3]。而围针加围灸可直捣病灶,有效阻断邪气的扩散,围而歼之,攻补兼施,既清热散瘀又通脉温经,调和气血,透达经络,扶正驱邪,标本兼治,可更有效地驱除病邪。围针加围灸进一步加强了抗炎和增强免疫的作用,本疗法疗效显著,在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石学敏. 针灸治疗学[M]. 第6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86188.

    [2] 赵联和. 灸治热证初探[J]. 中国针灸,1995,15(5):261.

    [3] 杨擎宇. 派瑞松治疗亚急性湿疹疗效观察[J]. 中华皮肤性病学杂志,2002,12(3):加页1.

    ↑上一篇:西咪替丁与氨苯砜联用治疗银屑病的初步疗效观察
    ↓下一篇:皮肤软组织扩张术52例围术期的护理体会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