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加强放射性皮肤溃疡创面的监测处理,提高手术成功率

    发表时间:2010-04-29  浏览次数:621次

      作者:杜翠珍

      【关键词】 放射

      放射性皮肤溃疡临床较为多见,其治疗也相当棘手。除了对症治疗、全身治疗和积极的创面治疗外,终需通过外科手术治疗方可封闭创面 [1] 。放射性皮肤溃疡血运差,伴有严重的细菌污染感染,感染控制与否直接影响手术的成功率。我科自2000年以来收治放射性皮肤溃疡30例,由于笔者重视了术前术后创面的监测与处理,使手术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溃疡患者均发生于慢性放射性皮肤病及皮下软组织病变的基础上,接受放射性治疗的时间为0.5~15年,因碰伤、搔抓、擦伤、热敷烫伤等轻微损伤而引起破溃,除2例分别在溃疡形成后5、7个月即来院要求手术治疗外,其余28例都先后经过了各种促进生长和抗感染药物的长时间治疗,但无一例自行愈合。

      1.2 临床表现 本组溃疡面积最大12cm×7cm,最小4cm×2cm。溃疡面严重污染、腥臭,溃疡边缘切迹不规则,周围组织较坚硬,有色素沉着,并夹杂色素消褪斑;基底高低不平,呈黄褐色,深浅不定,深者达骨骼,溃疡波及深部神经干,则常伴有不能耐受的剧烈疼痛。

      1.3 治疗情况 溃疡发生到手术时间最长6年,最短5个月。30例溃疡切除后,均经病理检查,未发生恶变,除1例胸腹皮管修复失败外,29例均获成功。其中,22例随访2年以上,6例随访8个月以上,愈合良好。

      2 创面监测处理措施

      2.1 局部放射性皮肤溃疡可引起全身消耗性反应 本组22例因长期病痛致营养不良,呈消耗性体质,加强与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是增强创面愈合能力,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前提条件。因此,笔者鼓励指导患者合理进食,给高热量、高蛋白质饮食,根据医嘱多次少量输新鲜血。

      2.2 做好创面感染监测 术前创面每天换药1次,每周取创面分泌物进行菌群监测及药敏试验,为医生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本组有6例绿脓杆菌感染,创面每日用3%水合氯醛或15%洗必泰换药,同时根据药敏试验应用对绿脓杆菌敏感的多粘菌素B、呋苄青霉素等静脉滴注,及时有效地抑制了绿脓杆菌。15例金葡菌感染患者,用丁胺卡那霉素8万u加入注射用水30ml内局部换药、用头孢唑啉4g和丁胺卡那霉素24万u交替静脉滴注,感染控制率达98.5%。

      2.3 术后创面处理 术后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及时更换被渗液浸湿的敷料,并对渗出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随时调整治疗方案。30例患者溃疡周围组织病变较为广泛,在手术伤口愈合过程中,皮瓣边缘有散在的表皮坏死,每日用绿药膏加利福平粉剂调成糊状涂于患处,达到营养消炎和收敛之功效。有效地促进了创面的愈合 [2] 。

      2.4 做好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对于溃疡面大合并有金葡菌感染及绿脓杆菌感染者,均安置在单人病房;溃疡创面小,金葡菌感染患者,限制与其他患者接触。患者所用过的敷料进行焚烧处理,器械用1%~2%消洗宝浸泡1h后洗净,再进行高压消毒。同时,每天用苍术烟熏做空气消毒2次、用消洗宝消毒拖地、抹床头柜等用物,定时开窗通风换气。

      综上所述,放射性皮肤溃疡手术成功与否与溃疡创面的感染状况密切相关,笔者做好术前术后的创面监测与处理及消毒隔离,使手术的成功率达96.9%,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汪良能,高学书.整形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311- 316.

      2 杨勇,何清濂.皮瓣对创面细菌的清除与创面愈合.中华整形外科杂志,1997,13(5):383.

      作者单位:430060湖北武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上一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舌尖微循环观察
    ↓下一篇: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皮肤科1994~2004年住院病例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