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皮肤光毒性反应31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0-05-20  浏览次数:627次

      作者:李雅芬 作者单位:310006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

      关键字: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皮肤光毒性反应

      近三年来,本科诊治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光毒性反应31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3年8月至2006年4月,在本科就诊临床诊断为药物光毒性反应的患者31例,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20~73岁,平均(40.1±14.1)岁;病程3~18d,平均10.3d。药物种类:司帕沙星引起12例,氧氟沙星引起9例,洛美沙星引起5例,环丙沙星引起5例。皮疹类型:红斑水肿型28例,水疱型3例。所有病例未见黏膜损害。

      1.2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3例(9.68%)出现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30例(96.77%)肝脏转氨酶正常,1例(3.23%)天冬氨酸转氨酶轻度升高(60u/L)。大小便常规、血肾功能、血酯血糖、血清白/球比例、血电解质均正常,5例(16.13%)呼吸道感染患者胸部X线检查示双肺纹理轻度增粗,心电图检查均正常。

      1.3 诊断与治疗

      有明确的用药史(口服或静脉给药)、服药期间有日光照射史、具有临床皮疹表现,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光敏性皮肤病,诊断为药物引起的光毒性反应。 首先停用致病药物,叮嘱患者避光,如原有疾病尚未痊愈应更换其他类别的抗菌素。同时,口服一般的抗过敏药物,肿胀明显或伴有水疱者依病情轻重给予中小剂量皮质激素口服或静滴,外用皮质类固醇霜及氧化锌软膏。皮疹消退后部分患者可继发暂时性色素沉着和脱屑。

      2 讨论

      喹诺酮类药物因抗菌作用广谱高效,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其自身化学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光毒性。喹诺酮类药物母环8位取代基与光毒性有直接关系,8位若引入卤素,可使光毒性增加,取代基对光毒性的增加程度依次为C-F>C-Cl>N>C-H>C-CF3>C-OCH3。司帕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等均因母核基础上引入了氟,因而增加了其对光敏感性,而新一代喹诺酮类药物如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吉米沙星因C8位引入甲氧基故增加了此类化合物对紫外线的稳定性[1]。

      药物的光敏感反应包括光变应性反应和光毒性反应两种。光变应性皮疹以光暴露部位为主,但远离暴露部位也可发生,皮疹形态为湿疹样,停药后病情可迁延数周;光毒性反应为非免疫性反应,一般表现为水肿性红斑,色素沉着,水疱、大疱,甚至出现中毒性表皮松解坏死。光毒性反应一般发病急、病程短、消退快,仅限于表皮。本组31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光毒性反应,非暴露部位无皮疹,也未出现湿疹样反应。有作者认为药物的光毒性与剂量相关,与患者年龄无关。

      Hamanaka等[2]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发现,司帕沙星剂量在10mg/kg时,予长波紫外线UVA照射4h后无或仅引起轻微的炎症反应,而40mg/kg时显示非常严重的光毒性反应。因此,在处方喹诺酮类药物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光敏患者应慎用此类药物。同时,应嘱咐患者用药期间避免日晒,提倡尽量缩短用药时间,减少用药剂量,以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毛浩玉. 喹诺酮类药物的光毒性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4,31(4):233~236.

      2 Hamanaka H,Mistsutani H,Shimizu M,et al.Photosensitivity due to sparfloxacin depends on the dose of sparfloxacin and UV irradiation. Hifaka Gakkai Zasshi,1995,105(4):601.

    ↑上一篇:姜黄消痤搽剂治疗体股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下一篇:胶样婴儿1例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