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非激素疗法治疗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6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1-07  浏览次数:676次

      作者:李定,陈嵘,张国学,黎兆军,王丹,李顺凡,樊翌明 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广东湛江 524001

      【摘要】目的:总结非激素方法治疗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用非激素方法治疗的TE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TEN患者转型后给予充分补液,补充足量血浆、白蛋白或丙种球蛋白等非激素治疗,均获治愈,平均住院时间26.8d。在转型为TEN前使用激素时有2例出现糖尿病,经停用激素及短期应用胰岛素,血糖很快降至正常。非激素治疗后期有3例出现感染,经按药敏调整抗生素后症状得到控制。结论:采用充分输液,补足量血浆和白蛋白的非激素方法治疗TEN是可行的。

      【关键词】 药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治疗

      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是药物反应的极型,病死率较高。至今国内仍主要用大剂量皮质激素治疗本病,而国外多主张采用非激素疗法。1997年以来,我科收住了6例本病患者,主要采用大量输液、补充足量血浆和(或)白蛋白,或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冲击等非激素方法治疗,均获成功,现对该疗法作一总结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例患者中,男4例,女2例;年龄8~59岁,平均年龄32.7岁;3例为学生,3例为农民。发病至就诊时间2~10d,平均5d。潜伏期:2~10d,平均6.2d。致敏药物中,解热镇痛类药物3例,青霉素类2例,苯妥英钠1例。1例患者有青霉素过敏史,1例8岁儿童有癫痫病史。

      1.2 临床特点

      1例患者入院时已是典型的TEN,1例为重症紫癜样型药疹,另4例入院时为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4例多形红斑患者在入院后第2~3天后发展成TEN,而紫癜样型者则在住院第6天发展成TEN。除紫癜样型者无伴黏膜损害外,其他5例均有严重的口腔、眼结膜、外阴、黏膜损害。皮肤松解、剥脱面积,严重1例达60%,其余5例约20%~30%,主要发生于躯干和四肢近端,受压、受摩擦部位最重。6例体温为38~40℃,呈弛张热。

      1.3 辅助检查

      血WBC升高1例,降低1例; 5例有轻度蛋白尿,1例大便潜血();4例有轻度肝功损害,有1例重症多形红斑患者和1例紫癜样型患者出现重度肝损害(ALT316.2u/L,AST 91u/L和ALT 732.5u/L,AST 450u/L)。

      1.4 治疗

      入院已是TEN的最重1例患者住院期间未用激素治疗,另5例转TEN型前有用地塞米松15~20mg/d或甲基强的松龙500mg/d,时间2~5d,转成TEN型后即停用激素,采用下列治疗:(1)大量输液:最初10d内,成人患者日输液量在4000mL以上,补充足量K+,Na+等电解质;(2)输胶体成分:依病情程度,每日或隔日输白蛋白、血浆等;(3)创面处理:尽量暴露,受压、受摩擦创面予凡士林油纱保护,每日予紫外线照射治疗。眼、外生殖器黏膜损害予生理盐水冲洗,外涂红霉素眼膏或软膏,后期钝性分离黏膜以防粘连。口腔损害主要用3%硼酸溶液含漱;(4)抗生素:主要选用较少引起过敏的如:头孢噻肟、头曲松钠、丁胺卡那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5)其他:物理降温;(6)联用丙种球蛋白冲击:本组1例8岁患儿联用丙种球蛋白冲击(0.5g/kg·d)治疗5d。

      1.5 结果

      6例TEN患者在非激素治疗后的第3~5天,病情好转,住院天数18~33d,平均26.8d,均痊愈。未转为TEN型前2例患者用激素治疗后出现血糖、尿糖升高,停用激素后,经短期应用胰岛素,血糖很快降至正常。治疗后期有2例并发皮肤细菌感染,1例并发口腔念珠菌感染,经根据药敏调整抗生素后,感染得到控制。

      2 讨论

      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以广泛的皮肤黏膜大疱形成、表皮坏死、松解剥脱、大量渗出和全身中毒症状明显为特征,临床病死率高达10%以上[1]。早期积极有效的治疗是非常必要的。对于TEN是否应用激素治疗,国外学者较早已主张不宜使用激素,认为这型药疹表皮已坏死,用激素已不能逆转皮肤病变,再用大剂量激素治疗,只能增加激素的潜在危险,如增加感染、糖尿病、应激性溃疡等的发生[2]。本组转型前用激素治疗时就有2例出现血糖、尿糖升高,停用激素后,经短期应用胰岛素,血糖很快降至正常。目前国内仍把激素作为治疗本型药疹的主要用药,认为应用大剂量激素除具抗过敏作用外,还有抗休克、抗渗出作用[1,4]。而本组5例早期为非TEN型,曾用大剂量皮质激素仍未能控制病情,最终还是发展成TEN。可见大剂量激素未必能控制药物的超敏反应。故我们尝试停用激素,仅予大量输液,补充足量血浆或白蛋白,对症治疗等措施,结果6例患者均获得满意效果,故我们认为,采用非激素方法治疗TEN是可行的。

      我们的经验认为,采用非激素方法治疗TEN,关键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尤其前面两点。(1)大量输液。低循环血容量休克是TEN早期死亡的主要因素,所以充分补液是非常重要的,可按Ⅱ度烧伤计算输液量,并依患者创面渗出情况、发热程度、进食量、血压、尿量等情况调节输液量,成人TEN一般日输液量要在4000mL以上。本组患者中的最重1例,日输液量高达6500mL。(2)补足量血浆或白蛋白等胶体成份。由于大量渗出、大量蛋白质丢失,补充足够的血浆或白蛋白,一方面有利于维持循环血容量,改善体质;另一方面输入的大量血浆或白蛋白,可与药物代谢的有毒产物和药物性抗原分子结合,从而缓和药物反应。所以充分输入血浆或白蛋白,亦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应在早期7~10d内每天输血浆400~600mL或20%白蛋白50~100mL。若病情笃重或有低血容量休克征象,则应增加血浆或白蛋白用量。(3)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4)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或控制感染。(5)创面予对症处理,尤其注意眼损害的处理,预防结膜粘连,角膜损害。

      本组有1例8岁儿童患者,除大量输液、补充白蛋白外,还给予静脉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0.5g/kg·d),连用5d,用药2d即见效果,病情控制较快。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药疹的疗效已得到公认[5]。

      在治疗中我们观察到,采用非激素疗法治疗TEN时,剥脱的皮损早期渗出较严重,但3~5d后即可得到控制。病情一旦控制,就会平稳好转,不会出现反跳现象。6例患者均未见严重并发感染,治疗后期有2例并发皮肤细菌感染,1例并发口腔念珠菌感染,经根据药敏调整抗生素后,感染得到控制。

      可见用非激素疗法治疗TEN是可行的,但因本研究的例数较少,尚难以说明更多问题。所以,对于TEN的治疗,我们认为,如果起病早期,松解面积较小,可试用大剂量激素治疗。若大面积松解,最好不用激素,采用大量输液,补充足量血浆、白蛋白,或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可避免应用激素带来的副作用,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骆肖群,翁孟武.79例重症药疹病例临床回顾[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1, 30(3): 145146.

      [2]RUIZMALDONADO R. Acute disseminated epidermal necrosis typesl, 2 and 3: study of six cases[J]. J Am Acad Dermatol, 1985, 13(4):623635.

      [4]李和莲,陈志强,陈祥生,等.重症药疹68例临床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1,17(3): 164167.

      [5]石平荣,李凯,段逸群,等.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32(2): 117120.

    ↑上一篇:后天性厚甲症1例报告
    ↓下一篇:万乃洛韦治疗240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疗效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