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眼科学》

    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30例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30  浏览次数:779次

    作者:冯俊才,杨丽霞,杨朝霞,靳秋霞   

    作者单位:452370 河南新密,新密市眼科医院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缝线固定术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病例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0例(30眼)无后囊膜眼行巩膜睫状沟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随访6~15个月。结果 术后矫正视力≥0.5者19眼(占63.33%);0.3~0.5者7眼(占23.33%);0.3~0.1者2眼(占6.66%);≤0.1者2眼(占6.66%),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行巩膜睫状沟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作为无后囊眼的人工晶体植入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人工晶体;缝线固定;后房;睫状沟

        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作为无晶状体后囊膜眼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现将我院施行的30例(30眼)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30眼),男21眼,女9眼;年龄15~70岁,平均55岁;外伤性白内障24眼,囊外术后囊破裂6眼。植入晶状体为河南宇宙牌、苏州鹤牌、美国Alcon、博士伦、日本参天、天津泰达等。袢上有固定孔7眼,普通的后房型人工晶体23眼;缝线为10-0聚丙稀线(一端为15 mm长针的双针悬吊线)。单袢固定14眼,双袢固定16眼。黏弹剂为2%甲基纤维素。本组手术均在显微镜6~10倍下进行。

        1.2  手术方法  常规操作同现代囊外摘除术。做1°~7°或11°~5°睫状沟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沿角膜缘剪开1~2点、6~7点球结膜,距角膜缘后1 mm处,于1点及7点处作与角膜缘平行的三角巩膜瓣,约1/2~2/3巩膜厚度。用带有聚丙稀线的15 mm长针(袢上无固定者,打3~5个结即可)自12点处角膜缘切口进入前房,通过瞳孔、虹膜后到睫状沟于7点巩膜穿出,轻拉带人工晶体的聚丙稀线,使人工晶体下袢进入虹膜后睫状沟;上袢仍用聚丙稀线打3~5个结,15 mm长针进入前房,通过瞳孔10点处虹膜后,睫状沟出针;然后用人工晶体植入镊,夹上袢将上袢送入后房;拉紧两端聚丙稀线,使人工晶体居中,不倾斜;打结固定在巩膜上,巩膜瓣用10-0尼龙线间断缝1~2针;前房注入缩瞳剂,用乳酸林格液置换前房黏弹剂,10-0尼龙线缝合切口1~2针;结膜下注射氟美松针5 mg+庆大霉素针1万u,涂典必殊眼膏,包扎术眼。术毕。

        2  结果

        2.1  术后矫正视力  ≥0.5者19眼,占63.33%;0.5~0.3者7眼,占23.33%;0.3~0.1者2眼,占6.67%;0.1以下者2眼占6.67%。

        2.2  术后并发症  (1)术后前房出血6眼,占20%,术后3~5天吸收;(2)角膜水肿或内皮皱褶11眼,占37%,给予高渗及典必殊眼药水,14天内基本消失;(3)葡萄膜炎18眼,占60%经常规治疗大部分缓解或痊愈;(4)玻璃体出血1眼,占3%,术后10天大部分吸收;(5)人工晶体倾斜1眼,占3%;(6)黄斑囊样水肿1眼,占3%,未见眼内感染及视网膜脱离。

        3  讨论

        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作为无后囊膜眼,不适合放置前房型人工晶体或已放置前房型人工晶体而合并有严重的并发症如:角膜大疱病变、葡萄膜炎,而需要更换人工晶体的补救方法。因其可获得较好的术后视力,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因其用缝线固定晶状体于睫状沟,符合生理位置,基本避免晶体脱位及倾斜偏位,光学效果最好。本组30例术后随访3~6个月,矫正视力≥0.5者17眼,占56.7%。我们选择穿刺点多在1°和7°或11°和5°。避开了3点、6点、9点及12点睫状前动脉所在位置,减少了组织损伤和眼内出血(本组病例只有6眼发生前房出血)。角膜缘后1 mm作为进出针点,完全符合睫状沟生理位置(本组病例中,有1眼发生倾斜,可能与缝线未拉紧有关)。从而使双袢进入睫状沟,固定人工晶体的缝线。因尼龙线有生物降解现象,故不宜使用。应选用具有生物相容性,不会产生物降解的聚烯线作为固定缝线[2]。

    由于前房内操作多,对虹膜、睫状体刺激大,且人工晶体袢对虹膜睫状体的慢性刺激,易致术后葡萄膜反应加重。术后全身应用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治疗,大部分患者可痊愈。人工晶体前膜形成时可行YAG激光治疗。

        本术式为无晶体后囊膜支持的白内障患者,获得良好的视力提供了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有广阔的前景,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自艳,蒋云昆,杨发斌,等.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手术28例临床分析.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1,23:542-543.

    2 黄红深,孙健,胡桂荣,等.后房型人工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0,18:230-232

    ↑上一篇: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下一篇:眼外伤735例临床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