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眼科学》

    假性近视、真性近视、混合近视正相对调节研究

    发表时间:2010-01-21  浏览次数:705次

    作者:杨积文,范春雷,卜立敏    作者单位:110003)中国辽宁省沈阳市,沈阳爱尔眼科医院 【摘要】  目的:探讨假性近视、真性近视、混合近视正相对调节差异

    【关键词】  假性近视;视力;正相对调节

              Posi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 of pseudomyopia, true myopia and mixed myopia JiWen Yang, ChunLei Fan, LiMin Bu  Shenyang Aier Eye Hospital, Shenyang 110003,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AIM: To observe the differences of posi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 of pseudomyopia, true myopia and mixed myopia.METHODS: Sixtyseven patients under 17 years old with myopia (distant vision < 1.0, near vision≥1.0) were firstly diagnosed as myopia when they were checked in the ophthalmology clinic. After ciliary muscle paralysi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namely: myopia group, pseudomyopia group and mixed myopia group. The posi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5 meters) had been checked before they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Statistical Analysis:Multiple comparison of ANOVA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difference among three groups of myopia. RESULTS: The difference of posi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 was significant between true myopia group and pseudomyopia group, so was between true myopia group and mixed myopia group.  CONCLUSION: There seems to be accommodation when the posi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 of the patient with myopia is less than 1.25D.  KEYWORDS: pseudomyopia; visual acuity; posi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方法:以2008年寒假和暑期到我院小儿眼科就诊的17岁以下初次被诊断为近视的67例患者(远视力<1.0 ,近视力≥1.0,电脑验光为近视)为研究对象,检查他们的5m时正相对调节后,通过10g/L阿托品睫状肌麻痹后分成3组:真性近视组、假性近视组、混合近视组,对比三组5m时正相对调节。统计学分析:方差分析LSD法对比真性近视、假性近视、混合近视三组正相对调节差异的显著性。统计软件为SPSS 11.5软件。结果:真性近视与假性近视组间5m时正相对调节差异显著;真性近视与混合近视组5m时正相对调节差异显著。假性近视与混合近视组的5m时正相对调节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5m时正相对调节力≤1.25D的近视患者有调节成分。0引言  近年来全世界学龄儿童近视眼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中国顺义地区学龄儿童近视发病率9%[2],尼泊尔1.2%[3],新加坡36.7%,中国厦门18.5%[4],且发病年龄提前[5]。同时中小学生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持续近距离用眼,远点近移[6,7]致使假性近视的发病率也有所增加[810]。虽然青少年近视发生存在着假性—混合—真性过程的假设[11]受到质疑,但是大多数假性近视最终发展成真性近视。临床研究[12]发现假性近视患者的正相对调节(5m即0.2米角)在0.75~1.25D之间,而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和青少年的调节力远远大于此值,17岁以下正常人动态调节力均应>9.60D[1],低的正相对调节有可能和早期近视有关。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以2008年寒假和暑期到我院小儿眼科就诊的17岁以下[1 ]初次被诊断为近视的67例患者(远视力<1.0 ,近视力≥1.0,电脑验光为近视)为研究对象。男37例74眼,女30例60眼。年龄5~16(平均8.78)岁。不包括因使用缩瞳药物,病灶刺激调节中枢或局部炎性刺激引起的假性近视。散光≤0.75DC。 1.2方法  正相对调节:以小瞳下电脑验光为基础,从小度数开始给研究对象试戴负镜片,当远视力达到1.0时,继续加负镜片,远视力<1.0时(即使下降一格)所加的负镜度数为5m时的正相对调节。睫状肌麻痹:采用10g/L阿托品眼膏涂眼,3次/d,连续3d。分组:通过10g/L阿托品睫状肌麻痹后分成3组:组一:真性近视组、组二:假性近视组、组三:混合近视组,对照3组5m时正相对调节。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1985年制定真假近视分类标准[13]进行诊断。即患者远视力低于正常,近视力正常,使用阿托品麻痹睫状肌后,近视消失,呈现正视或轻度远视为假性近视;近视屈光度数未降低或降低度数<0.5者为真性近视。近视屈光度明显降低(≥0.50D),但未恢复为正视者为混合性近视。

      表1  各组5m时正相对调节分布眼(略)

      统计学分析:方差分析LSD法对照假性近视、真性近视、混合近视3组正相对调节差异的显著性。统计软件为SPSS 11.5软件。

      2结果

      2.1各组正相对调节  各组5m时正相对调节分布(表1),由表1可以认定几个问题:(1)假性近视和混合近视5m时正相对调节均≤1.25D。(2)真性近视5m时正相对调节集中在2.00D和2.50D。(3)真性近视5m时正相对调节均≥1.50D。

      2.2三组5m时正相对调节差异  真性近视与假性近视组间5m时正相对调节差异显著(P=0.00);真性近视与混合近视组5m时正相对调节差异显著(P=0.00)。假性近视与混合近视组的5m时正相对调节差异无显著性(P>0.05)。

      3讨论      根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1985年制定的近视眼分类标准将近视眼分为三类即假性、真性和混合性近视[14]。假性近视又叫调节痉挛性近视,即患者远视力低于正常,近视力正常,调节痉挛解除后近视消失,呈现正视或远视。青少年长时间视近处物体时,由于近处物体发出的光线是散开的,而散开光线通过正视眼的屈光系统在其视网膜之后成像,视网膜上的物像是模糊不清的,为了把眼球后面的物像移至视网膜,往往通过增加晶状体的调节力量的方法使物象清晰,因此如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睫状肌过度的不必要的及不适当的收缩,则引起睫状肌痉挛,远点接近近点,持久异常调节从而产生假性近视。并且,为了适应眼球后面物像的存在不断使眼球的后截向后延长,导致真性近视的形成[8]。因此,假性近视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就有可能向不可逆的真性近视方向发展。故客观掌握和了解假性近视的临床特征,正确诊断和治疗假性近视是非常重要的。      在固定的集合状态下所能运用的调节作用,称为相对调节,超过集合作用的部分,称为正相对调节;低于集合作用的部分称为负相对调节。不同的集合程度产生不同的正、负相对调节。本研究发现假性近视,混合性近视患者正相对调节≤1.25D,而真性近视正相对调节均>1.50D,故认为正相对调节≤1.25D有调节成分参与。这为在未行睫状肌麻痹之前判断是否为假性近视提供了重要依据。目前临床上对于12岁以上患者,很多医生不给予睫状肌麻痹检查来鉴别真假近视,盲目给戴上近视镜,导致人为离焦,进一步刺激了调节,从而促进了近视发展速度。我们认为正相对调节≤1.25D,眼轴正常长度患者应视为假性近视的可疑人群。对这部分青少年患者初诊时必须在睫状肌充分麻痹状态进行检查诊断,避免误诊。

    【参考文献】  1徐广第.眼科屈光学.第2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1:50

      2 Zhao J, Pan X,Sui R, et al. Refractive error study in children:Results from Shunyi District,China. Am J Ophthalmol 2000;129(4):427435

      3 Pokharel GP, Negrel AD, Munoz SR, et al. Refractive error study in children: Results from Mechi Zone Nelpal. Am J Ophthalmol 2000; 129(4):436444

      4 Saw SM, Zhang MZ, Hong RZ, et al. NearWork Activity, NightLights, and Myopia in the Singapore China Study. Arch Ophthalmol 2002;120(5):620627

      5 Zhao J, Mao J,Luo R, et al. The Progress Of Refractive error study in Schoolage Children: Shunyi District, China. Am J Ophthalmol 2002; 134(5):735743

      6蒋百川.近距离工作引起的暂时性与永久性近视中的眼动参数.眼视光学杂志 1999;1(2):125

      7 Wallman J. Nature and nature of myopia. Nature 1994;94:5155

      8 Richer A, Bear JC. Nearwork and educationa population study in Newfoundland. Acta Ophthalmol(Copenh) 1980;58:468478

      9 Angle J, Wissmann DA.The epidemiology of myopia. Am J Epidemiol 1980;111:220228

      10 Wong L, Coggon D, Cruddas M, et al. Education, reading, and familial tendency as risk factors for myopia in Hong Kong fishermen. J EpidemiolCommunity Health 1993;47(1):5053

      11施家琦,刘双珍,王成业,等.雾视法和托吡卡胺散瞳法对假性近视的诊断价值.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1997; 15(1):3639

      12亢晓丽,杨积文,马鹤.假性近视71例分析.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04;12(2)47

      13胡延年,李超,何志兰,等.青少年近视的分类及屈光度、病程、年龄的关系.中华眼科杂志 1998;24(5):276

      14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眼屈光组.真假性近视定义与分类标准.中华眼科杂志 1986;22:184

    ↑上一篇: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老年性白内障40例临床观察
    ↓下一篇:角膜缘血管网切断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治疗角膜新生血管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