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麻醉学》

    利多卡因与普鲁卡因在会阴侧切术中麻醉效果比较

    发表时间:2010-06-10  浏览次数:649次

      作者:曹慧兰 岳 斌 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张家口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编号:0801003D)

      【摘要】 目的:比较1%利多卡因与1%普鲁卡因在会阴侧切术中的麻醉效果,探寻更适合会阴侧切手术的麻醉方法。方法:选取经阴道侧切分娩的病例2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观察组用1%利多卡因做侧切麻醉,对照组用1%普鲁卡因做侧切麻醉。术后由产妇填写疼痛自评量表,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比较两组侧切口之外的裂伤程度。结果:观察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伤口裂伤率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伤口愈合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侧切麻醉中用1%利多卡因能有效地减轻产妇的疼痛,减少产妇阴道壁及会阴体组织的损伤,增加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舒适度,对产妇产后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利多卡因;普鲁卡因;会阴切开术;麻醉

      疼痛一直是困扰产妇经阴道分娩的一个重要问题[1]。除宫缩痛外,会阴伤口的疼痛也不容忽视。临床上采取经阴道分娩的方式,大多数需做会阴侧切术,笔者统计,200701—200901月我院经阴道分娩总数1 212人,其中行侧切术分娩者1 078人,约占阴道分娩总数的89%。会阴切开的麻醉方法,国内传统上多采用1%普鲁卡因左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在临床工作中,笔者发现此种麻醉方法在会阴缝合时,大多已失去麻醉效果,产妇疼痛难忍;且会阴体肌肉松弛作用差,一些产妇仍会在切口之外造成组织裂伤,尤其是行胎头吸引术者;裂伤严重者,不仅影响愈合,而且愈合后疤痕坚硬[2]。为寻找一种减少产妇会阴侧切痛苦的麻醉方法,我们就1%利多卡因与1%普鲁卡因用于会阴侧切术麻醉效果做如下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01—200901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经阴道侧切分娩的产妇20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100例,一般情况见表1,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1)无贫血、严重营养不良、糖尿病、外阴及阴道炎症等影响伤口愈合的疾病;(2)精神正常,对疼痛有正确的感知力。表1 两组产妇一般情况

      组别年龄(岁)孕周胎儿体重(g)胎头吸引术(n)观察组26.4±3.7539.20±1.203 200±2909对照组25.7±3.4540.56±1.043 150±3108

      注:两组比较P>0.05

      1.3 方法

      1.3.1 给药方法

      观察组将2%利多卡因用生理盐水稀释为1%的利多卡因,抽取20mL,在准备会阴切开前5min左右,以食指、中指放入阴道内,摸到坐骨棘,在其内下方阴部神经经过的部位推入10mL药液,做阴部神经阻滞麻醉,然后边退出边给少量药液,最后在切口区域的皮下做扇形局部浸润麻醉,肌肉对抗力强或估计胎儿过大者做双侧,量可稍减。对照组用1%普鲁卡因同观察组的方法。

      1.3.2 观察项目

      会阴麻醉镇痛效果;会阴切口之外的会阴裂伤(包括切口的延长)。

      1.3.3 麻醉镇痛的评定标准

      会阴麻醉镇痛效果分为四级,0级:切开、触摸或缝合伤口时产妇的表情自如,无疼痛反应,自觉无痛。Ⅰ级:切开、触摸或缝合伤口时,产妇诉轻微疼痛或牵拉不适,肌肉稍紧张。Ⅱ级:切开、触摸或缝合时,产妇有明显疼痛反应,会阴体肌肉紧张,但仍可忍受。Ⅲ级:触摸或缝合伤口时,产妇有强烈的痛感,肌肉紧张,臀部本能地躲避术者,感觉不能忍受。

      1.3.4 切口之外会阴裂伤评定标准

      切口之外会阴裂伤Ⅰ°:有切口之外的处女膜环断裂或黏膜轻度檫伤;Ⅱ°:切口之外的皮肤及皮下黏膜轻微裂伤,裂伤不超过1cm;Ⅲ°:切口之外的阴道壁、皮肤及肌肉裂伤,裂伤口超过1cm。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用1%利多卡因做侧切麻醉,会阴切开、缝合时基本能达到0级、Ⅰ级的疼痛标准;完全无痛或轻微的疼痛;会阴体肌肉松弛或较松弛,侧切口之外无裂伤或Ⅰ°裂伤。两组麻醉镇痛效果见表2;两组侧切口之外的裂伤度见表3。

      由表2可见,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镇痛效果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表2 两组镇痛效果比较表3 两组会阴裂伤情况比较由表3显示,观察组切口之外的会阴裂伤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观察组伤口甲级愈合率99%,对照组伤口甲级愈合率98%,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1针裂开者1例,伤口愈合不良者2例,皆由于缝合线松紧不当造成。

      3 讨论

      3.1 利多卡因与普鲁卡因的药理作用比较 利多卡因为酰胺类局麻药,血药浓度较低时表现为镇痛、痛阈提高,麻醉强度大、起效快、弥散力强,药物从局部消除约需2h[4]。可充分满足会阴侧切及缝合的需要。普鲁卡因作用于外周神经产生传导阻滞作用,依靠浓度梯度以弥散方式穿透神经细胞膜,在内侧阻断钠离子通道,使神经细胞兴奋阈值升高,丧失兴奋性和传导性,信息传递被阻断,具有良好的局部麻醉作用。普鲁卡因虽具有良好的麻醉作用,但对皮肤、黏膜的穿透力弱,麻醉作用时间短[5];维持大约只有0.5h。不能满足会阴手术的需求。

      3.2 1%利多卡因与1%普鲁卡因麻醉效果分析

      本对比研究显示,1%利多卡因做侧切麻醉比1%普鲁卡因有更好的镇痛效果及预防切口之外裂伤的作用。根据利多卡因的药理作用,产妇的痛阈提高,黏膜穿透力强,使麻醉起效快,麻醉维持时间延长,产妇在会阴切开及缝合时基本达到无痛或稍痛的目的。这种镇痛作用也降低了中枢神经较低部位的防御和逃避性反射活动,会阴体肌肉能有意识地放松,降低了疼痛反射引起的肌肉紧张及对抗性,减少了会阴切口延长及切口之外的裂伤。这些因素都有利于消除产妇的不良情绪,对产后生理和心理的恢复有重要意义。而普鲁卡因由于黏膜穿透力弱,肌肉松弛作用不明显,在分娩操作中,产妇本能地肌肉紧张,肌肉对抗性强,在娩出胎儿时易发生侧切口之外的裂伤及切口的延长;尤其在行抬头吸引术时,由于吸引器增加了先露的面积,更易使切口之外的阴道壁、会阴体裂伤及切口的延长。1%普鲁卡因维持时间短,在切口缝合时,基本没有麻醉的作用,产妇疼痛难忍,不易配合,延长了手术时间,如果追加麻药,局部容易水肿,影响组织的对合及伤口的愈合,给产妇留下不良影响,不利于产妇产后精神和体力的恢复。

      在相同浓度下,即1%的利多卡因与1%普鲁卡因毒性相似[6]。本研究也未发现利多卡因比普鲁卡因有更多的毒性作用,因此,1%利多卡因用于会阴侧切有较好麻醉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醒华.分娩期的现代管理[J].中国妇幼保健,2002,17(5):316

      2 王爱莉.会阴左斜切术探讨[J].实用妇产科杂志,1991,7(1):39

      3 邹伟,付海玲,张彩虹.无痛术在人工流产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17(8):504

      4 中国药物大辞典·下册[M].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461

      5 中国药物大辞典·下册[M].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492

      6 尤叶青,张捍平.普鲁卡因—利多卡因复合液麻醉效果的初步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1995,11(3):179180

    ↑上一篇:舒芬太尼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
    ↓下一篇:高氧液预处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浆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