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麻醉学》

    硬膜外麻醉术后管理反思(附3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0-07-26  浏览次数:505次

      作者:刘锦霞 作者单位:312500 浙江省新昌县人民医院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术后管理反思

      硬膜外腔阻滞是我国临床麻醉的最主要麻醉方法之一,其优点为:手术适应范围广,对循环和呼吸影响小,麻醉管理和术后护理简便,尤其近年硬膜外镇痛泵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为患者术后止痛带来福音,但并发症也不容忽视,如不予重视,易导致误诊误治。近年来作者遇3例患者,均经精心诊治,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回顾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1 女,25岁。2005年2月13日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而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麻醉后手术经过顺利,术后次日感两下肢麻木,但活动正常,术后第2天起感两下肢无力,麻醉科会诊误认为麻醉药延迟反应,继续观察,以后有进行性加重。第3天,出现大小便失禁,立即予以腰椎MRI检查,L2~3平面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疑硬膜外血肿),立即作好术前准备,行椎管内探查, 发现为L1~2硬膜外血肿,予以L2~3节段椎板切除术加血肿清除,血凝块为4cm×1.5cm×1cm大小,见脊髓马尾神经受压明显,术后予以抗炎,激素,弥可保,神经节苷脂,胞二磷胆碱等神经营养药和高压氧治疗达半年余,症状逐渐好转,肌力恢复,行走仍跛行。

      例2 女,30岁。2004年8月16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采用硬膜外连续微量泵术后镇痛,药物配方为0.15%布比卡因0.0005%芬太尼混合液以3ml/h的速度持续硬膜外腔泵注,术后第3天腹胀明显,伴呕吐,腹透示全腹及右下腹腔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液平,肠间隙积液;B超示肠管扩张,肠间隙少量积液,肠鸣音减弱,症状逐渐加剧,诊断肠梗阻,准备剖腹探查。先在严密观察下行保守治疗,停用镇痛泵,予以胃肠减压,肛管排气,翻身拍背,增加运动,次日开始肛门排气,腹部逐渐转软,7d出院。

      例3 女,27岁。2004年4月在硬膜外麻醉下剖宫产后。采用硬膜外镇痛泵术后镇痛,药物配方及用量与例2相同,术后第5天起感腰腿部及大腿前方疼痛剧烈难忍,伴下肢乏力,予胸腰椎MRI检查,疑T11~L1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疑硬膜外血肿)准备作椎管探查;为慎重起见,请上级医院专家会诊,除双侧“4”字试验阳性外无其他阳性体征发现,考虑为骶髂关节病变,后予制动,抗炎,镇痛治疗好转出院。

      2 讨论

      硬膜外麻醉术后并发症并不罕见,一旦发生后果十分严重,因此硬膜外麻醉后必须进行规范化管理和随访,建立2次/d随访制度[1],及时发现并发症的先兆,若发现麻醉平面消退后又复出现或麻木区不断扩大,腰背剧痛均是血肿压迫脊髓的先兆,宜及时组织会诊进一步检查。如例1由于麻醉科会诊误诊,产科医务人员又缺麻醉专业知识,使病情延迟至术后第3天再作MRI检查,才发现椎管内占位而进行手术探查,推迟了时间,增加了经济负担。椎管内占位使脊髓、马尾受压,主要征象为下肢感觉和运动异常及背痛。轻微的感觉异常较为常见,可能不一定是脊髓受压所引起,但若停止硬膜外输注后仍长期存在运动异常或背痛则需引起重视,占位延及骶管时可出现大、小便功能异常,辅助检查可借助MRI,一经证实应及早椎板切除,减压,止血和清除血肿,以免发展成截瘫。若延误时间超过24h才手术则预后不容乐观,最合适的手术时间是在血肿形成后出现脊髓、马尾受压症状的6~8h[2]。

      术后疼痛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医生的一切诊断治疗方法均要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为减少术后疼痛,目前用镇痛泵将镇痛药缓慢注入患者体内,达到持续镇痛的目的,所用药物种类较多,最常用阿片剂与局麻药混合液,对硬膜外镇痛有协同作用,能增强其效果。但常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尿潴留,腹胀,肠麻痹,肢体乏力,麻木等[1],易导致误诊误治,如例2、3原准备手术探查,后经精心诊治,免除手术,使患者转危为安。为提高使用镇痛泵的安全性,应注意以下问题:可能并发症的产生与镇痛药液的配方、浓度、容量、滴注速度、导管位置方向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因此,对婴幼儿,老年人硬膜外间隙小,妊娠后期由于下腔静脉受压,间隙变小,药物易扩散,应在保证镇痛效果的同时,适当调整用药剂量及浓度,以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在实际工作中,除合理选择用药、适量调整用药量外,必须加强监测,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不能单信辅助检查而决定手术探查,增加患者痛苦,应全面分析病情,随时警惕因镇痛泵使用引起的并发症,防止误诊误治。对腹部手术患者尽量少用镇痛泵,可使患者早日下床活动,尽快恢复肠蠕动,减少肠粘连,也可避免硬膜外镇痛泵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洪溪,黄宇光,罗爱伦. 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5,25(10):798~799.

      2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 外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7~208.

    ↑上一篇:老年患者皮下自控镇痛与静脉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比较
    ↓下一篇:鞘内注射氟代柠檬酸和米诺四环素对CCD大鼠脊髓突触重塑的影响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