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麻醉学》

    垂直锁骨穿刺法行锁骨下静脉穿刺(附350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1-05-13  浏览次数:503次

      作者:周志华 吕雄英 张和峰 作者单位:311800 浙江省诸暨市人民医院麻醉科

      【关键词】 垂直锁骨穿刺法 锁骨下静脉穿刺

      为提高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本院于2000年2月起,采用垂直锁骨法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方法,至今共应用35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50例,其中男305例,女345例,年龄25~75岁,均为ASAⅠ~Ⅲ级全麻手术病人,均采用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病人去枕平卧,头转向对侧,手自然下垂于体侧)。650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150例,采用标准Aubaniac法[1]穿刺,即锁骨中点下缘1cm为穿剌点,针尖指向胸锁乳突肌内、外二头及锁骨上缘组成的三角形,如果病人解剖标志不清,针尖指向胸骨上窝,进针时穿刺针紧贴锁骨后,与冠状面平行,轻抽吸注射器,保持一定的负压,直至穿刺成功,然后置入导丝,导管;B组150例,用Mogil等[2]提出的方法。穿刺点在锁骨中、内1/3交点的下缘处,进针置管方法同A组;C组350例,穿刺点在锁骨中、内1/3交点下缘1cm处,进针方向与锁骨二端连线垂直,穿刺方法同A组。

      1.2 观察指标 一针穿刺成功率、反复穿刺成功率、动脉损伤及气胸并发症。采用卡方检验作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一针穿刺成功率及反复穿刺成功率C组明显高于A组和B二组,A组与B组二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全组病人并发症均为动脉损伤,无一例气胸发生。动脉损伤C组为0,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

      表1 三种方法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略)

      3 讨论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是中心静脉测压和深静脉营养的重要手段之一,与其它深静脉比较,有容易固定、不影响头部活动、不易感染等优点。锁骨下静脉是腋静脉的延续,起于笫1肋的外侧缘,成人前方为锁骨内侧缘,下方是笫1肋,后方是前斜角肌,锁骨下静脉在锁骨中点偏内越过笫1肋上表面轻度向上,然后向内、下,轻度向前越过前斜角肌,与颈内静脉汇合。前斜角肌将锁骨下动脉分隔,静脉在前,动脉在后,二者相差1cm,肺尖在动脉下方,个别病人可高出锁骨上2~2.5cm。右锁骨下静脉穿刺有7种方法。报道[3,4]Aubaniac法失败率达6%~20%,气胸发生率为1.3%,动脉损伤发生率为0.5%;Morgil法气胸发生率为1%~2%,动脉损伤发生率为2%~5%。本组资料显示,A组使用方法一针成功率为70%,反复穿刺成功率90%,动脉损伤发生率8%;B组使用方法一针成功率为65%,反复穿刺成功率91%,动静损伤6%。A、B二组成功率低,并发症多,可能与进针方向不够明确有关。进针角度过大穿刺针易与锁骨下静脉平行而至不能穿到静脉,针体与锁骨接触面增大,常使针尾不能充分压低,容易损伤动脉。C组成功率高,无动脉损伤并发症,与进针方向明确有关,本法按静脉行走解剖学关系设计,进针点在锁骨下静脉的中远端,刚好在弓形上,穿刺针与静脉相对较垂直,因而穿刺成功率更高。

      【参考文献】

      1 Aubaniac R. Injection intravenous sousclaviculaire advantages et technique. Presse Medicale, 60:1456.

      2 Mogil RA, Delaurentis DA, Rosemond GP. The infraclavicular venepuncture. Archives of Surgery,95:320.

      3 Sise MJ,Hollingsworth P,Brimm JE, et al. Complications of the flow-direcred pulmonary artery catheter:A prospective analysis in 219 patients.Crit Care Med,1981,9:315~318.

      4 Patel C, laboy V, Venus B, et al. Acute complications of pulmonary artery catheter inser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Crit Care Med,1986,14:195~197.

    ↑上一篇: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观察
    ↓下一篇:硬膜外纳洛酮对吗啡复合布比卡因硬膜外镇痛引起的瘙痒及恶心的影响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