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麻醉学》

    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1-03-30  浏览次数:532次

      作者:汤书忠 作者单位:内黄县人民医院,河南 内黄 456350

      【关键词】 表面麻醉 白内障 人工晶体植入术

      随着现代眼科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和人工晶体植入技术的进步,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已成为白内障恢复视力广泛采用的手术之一,除严重的晶状体脱位和半脱位,以及影响晶状体后囊稳定性的原因外,几乎所有的白内障都适合此种手术方法[1]。但既往手术需行表面麻醉联合球后麻醉或球周麻醉,使手术风险增加,患者接受度下降,严重并发症还可致视力丧失及眼球损坏,表面麻醉可解决此类问题,使白内障手术更趋人性化。我院眼科对392例白内障患者进行表面麻醉下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耐受程度、手术风险及术后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至2007年10月,我科采用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患者392例,男217例,女175例;年龄15岁~89岁,平均年龄54岁。核硬度Ⅰ级~Ⅲ级299例,Ⅳ级93例。术前视力:光感~0.3。

      1.2 麻醉方法

      术前1 h复方托品酰胺眼液充分散瞳后,以0.5%爱尔凯因滴眼液行表面麻醉,每5 min点眼1次,共3次,视患者全身情况术前可使用镇静剂。

      1.3 手术方法

      术前眼球不加压,不做上直肌缝线,开睑器开睑,做以上穹窿为基底结膜瓣,巩膜表面烧灼止血,于上方角膜缘后2 mm切开巩膜1/2厚度,切口长6 mm~7 mm,板层分离至透明角膜内2 mm,用3.2 mm刀穿刺进入前房,注入黏弹剂,连续环形撕囊,充分水分离,将晶状体核旋入前房,用3.2 mm刀向两侧扩大切口,使内口略大于外口,于前房及晶状体核的后部注入黏弹剂,圈匙娩出晶状体核,注吸皮质并抛光后囊膜。囊袋内注入适量黏弹剂,将人工晶体植入于囊袋内,调整人工晶体于理想位置。置换黏弹剂,前房内注入适量灌注液以维持适当的前房深度及适中的眼压,检查切口达水密状态,结膜下注射妥布霉素2万U及地塞米松2 mg。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

      麻醉效果分为良好、较好、欠佳。效果良好者共386例,手术过程中患者无痛觉并能很好地配合手术,眼球固视好。较好者4例,能与术者较好配合,有轻微胀痛感,眼球固视好,追加表面麻醉可耐受手术。欠佳者2例,不能与术者配合,有明显痛感,眼球固视较差,需追加其他麻醉。

      2.2 并发症

      术中发生8例后囊膜破裂,大部分发生于抽吸残留皮质时,个别发生于娩核及植入人工晶体时,破洞均小于后囊膜的1/2,Ⅰ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人工晶体位置好,术后未发现晶体明显移位。术中2例小范围的角膜后弹力层剥脱,未进行处理,术中仔细操作,术后角膜保持透明。术后有5例角膜水肿较明显,经对症治疗均在1周内恢复,术后无角膜失代偿,亦无人工晶体瞳孔挟持、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

      2.3 术后视力恢复情况

      392例手术1周、1个月以及3个月后,视力均有大幅度提高。其中1周后裸眼视力达0.5者361例(92%),0.8以上者31例(8%)。1个月后视力达0.8者192例(49%),1.0以上者200例(51%)。3个月后视力达0.8者63例(16%),达1.0以上者329例(84%)。

      3 讨论

      3.1 表面麻醉的可行性

      表面麻醉剂0.5%爱尔凯因滴眼液单次一滴的起效时间平均为15 s,无痛持续时间平均为20 min。操作熟练者可在10 min左右完成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因而可以安全使用眼科表麻剂。表面麻醉的机制是通过结膜表面给药,使药物易于扩散,迅速直接作用于三叉神经眼支所发出的分支[2],使结膜、巩膜、虹膜无痛,保证了眼内手术的顺利进行。

      3.2 表面麻醉的安全性

      白内障手术通常采用的麻醉有表面麻醉、表面麻醉联合球周麻醉或联合球后麻醉达到术中镇痛的效果。球后麻醉可能刺破眼球,尤其是高度近视眼轴较长,常伴有巩膜后葡萄肿,更容易发生眼球穿孔。球周麻醉需要压迫眼球,易引起心—眼反射,同时压迫眼球可引起高度近视眼晶状体悬韧带离断,表面麻醉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球周、球后麻醉引起的并发症。尤其对全身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并且表麻手术无须牵引上直肌、压迫软化眼球等步骤,不但缩短了手术时间,而且表面麻醉下手术可以让患者的眼球转动至最佳位,从而获得最佳的手术视野。

      3.3 表面麻醉的适应证

      表面麻醉不适用于焦虑型患者,对聋哑、儿童、精神异常、语言交流障碍、眼球震颤、精神高度紧张的患者均不易采用表面麻醉,年龄过大,不能充分散瞳,且伴有眼部炎症者应慎用,必要时追加其他麻醉。同时应向患者交代术中不挤眼、不用力咳嗽、不憋气憋尿,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使手术顺利完成[3]。

      总之,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可行的,并且安全有效,具有较球后、球周麻醉更安全、快捷的优点。

      【参考文献】

      [1]褚仁远.眼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576.

      [2]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93797.

    ↑上一篇:糖尿病人的麻醉
    ↓下一篇:垂直锁骨穿刺法行锁骨下静脉穿刺(附350例报告)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