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麻醉学》

    控制气管导管套囊压力对全麻手术患者气管插管相关性并发症影响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1-12-22  浏览次数:699次

      作者:刘辉,刘永军,覃方燕  作者单位:成都,成都军区机关医院麻醉科

      【摘要】目的观察控制气管导管套囊压力对全麻手术患者气管插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择期拟行全麻手术患者200例,ASA分级Ⅰ级或Ⅱ级,年龄5~65岁,体重16~80kg,性别不限,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和套囊压力测定组(CPM组),记录手术时间和带管时间。拔出气管导管后24小时内随访咳嗽、痰中带血及声音嘶哑、咽喉疼痛等气管插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手术时间及带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CPM组患者咳嗽、痰中带血及声音嘶哑、咽喉疼痛的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监测并控制气管导管套囊压力可以减少全麻手术患者气管插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 控制气管导管套囊压力;气管内插管; 插管并发症

      全麻患者气管导管套囊充气不足可导致漏气,影响通气效果,甚至出现口腔内分泌物、胃内返流物进入气道(误吸),而套囊压力过高可影响气管粘膜血液灌注,导致局部缺血,甚至诱发溃疡、出血及坏死,严重者可导致气管食管瘘[1]。因此,在维持气管导管管周不漏气的前提下,为预防气管导管套囊压力过高对患者气管粘膜的损伤,应常规监测并控制套囊的压力。我们拟通过随机、双盲的临床观察,进一步验证监测并控制套囊的压力对全麻手术患者气管插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分组

      ( 时间选择:2006-01~2010-01)择期拟行全麻的手术患者200例,ASA分级Ⅰ级或Ⅱ级,年龄5~65岁,体重16~80kg,性别不限,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n=100)和套囊压力测定组(CPM组,n=100)。术前咳嗽、声音嘶哑、咽喉疼痛、双腔支气管插管、困难气管插管(一次插管未成功的患者)、口腔及咽喉部手术者,带管时间超过180min的患者等均不纳入本观察范畴。

      1.2 麻醉处理及监测

      麻醉前30min肌注安定(30kg以上患者10mg,20~30Kg患者7mg,16~20Kg患者5mg)、阿托品(30kg以上患者0.5mg,20~30kg患者0.3mg,16~20kg患者0.2mg)。10岁以下患儿肌注氯胺酮5mg/kg入睡后抱入手术室。进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ECG、SpO2、HR及BP。麻醉诱导:静注力月西3~15mg,芬太尼4u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2mg/kg,在充分麻醉诱导下进行气管插管,插管过程中动作轻柔。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调整通气参数,维持呼气末CO2:30~35mmHg(3.99~4.65kPa),气道压力维持在10~20cm H2O。麻醉维持:静脉泵注异丙酚4~8mg/kg/h,每30min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2ug/kg,静脉泵注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15mg/kg,手术结束前30min停止注入芬太尼和顺苯磺酸阿曲库铵,异丙酚维持至缝合完毕。待患者自主呼吸完全恢复且符合拔管指针后拔出气管导管。

      1.3 研究方法

      C组患者气管插管后由麻醉医生凭经验为气管导管气囊充气,不测定套囊压力;CPM组患者气管插管后由麻醉医生凭经验先为气管导管气囊充气,随后由试验人员利用XB-11B弹簧压力表(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测定套囊内压力,并维持在15~25 mmHg,且气管导管无漏气[2]。两组患者气管导管均选用加强型气管导管(河南新乡驼人集团制造),此种导管质地柔软,套囊为低压大套囊。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带管时间,并记录CPM组患者调整前和调整后的套囊压力。拔出气管导管后24h内随访咳嗽、痰中带血及声音嘶哑、咽喉疼痛等气管插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套囊压力调整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手术时间及带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各指标、手术时间及带管时间的比较

      2.2 CPM组患者调整前套囊压力为(38±15)mmHg,明显高于调整后套囊压力(22±2)mmHg。(P<0.05)。两组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后24h内咳嗽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CPM组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后24h内声音嘶哑、咽喉痛及痰中带血的发生率均降低(P<0.05)。两组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后24h内气管插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3 讨 论

      据研究,套囊压力大于22mmHg时,气管黏膜血流量开始减少,套囊压力达30mmHg时,气管黏膜血流量明显减少,套囊压力维持50mmHg时,且持续15min时气管黏膜即可出现明显的缺血性损伤[3]。因此,测量并控制套囊压力对预防气管粘膜损伤极其重要。

      操作者凭临床经验为气管导管套囊充气时,仅54%的患者套囊压力可维持15~25mmHg[4]。另有研究显示,58%的患者套囊压力高于30mmHg时,需要进行调整[5]。本次临床观察依据文献[2]选择套囊压力15~25mmHg进行临床观察,观察结果显示,CPM组患者调整前套囊压力高于调整后套囊压力,拔除气管导管后24h内咽喉痛、声音嘶哑、痰中带血的发生率均较C组明显降低,上述结果显示,操作者如果仅凭临床经验为气管导管套囊充气时套囊压力往往比较高,而较高的套囊压力可直接造成气管插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若充气后进行套囊压力测定,并维持套囊压力在15~25mmHg时既可防止气道漏气,又可以明显降低气管插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

      另有研究显示,套囊压迫气管粘膜时间越长,气管插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其原因可能为:(1)套囊压迫气管粘膜,导致粘膜局部缺血;(2)随着带管时间的延长,气管导管管体对气管粘膜的刺激也相应增加。

      综上所述,监测并控制气管导管套囊压力在15~25mmHg时可以降低全麻手术患者术后气管插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刘俊杰、赵 俊. 气管、支气管内插管术[M]. 第2版.现代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40-542,556.

      [2] 刘健慧,郁 庆,张晓庆,等.控制气管导管套囊压力对全麻手术患者气管插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影响: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研究[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0,30(5):521-523.

      [3] 李宁江,沈立红,钟 勇,等.气囊内压对气管内插管时受压气管黏膜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0,17(1):34-36.

      [4] Sole ML, Penoyer DA,su X,et al. Assessment of endotracheal cuff Pressure by continuous monitoring:a pilot study[J]. Am Crit Care,2009,18(2):133-143.

      [5] Svenson JE,Lindsay MB,O’Connor JE. Endotracheal intracuff Pressures in the ED and prehospital setting:is there a problem[J].Am J Emerg Med,2007,25(1):53-56.

    ↑上一篇:阿片类药物瑞芬太尼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麻醉方案研究
    ↓下一篇: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应用于人工流产手术的临床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