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MRI在侵袭性葡萄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发表时间:2014-03-12  浏览次数:1176次

    侵蚀性葡萄胎是指葡萄胎组织侵入子宫肌层或转移至子宫以外,为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侵蚀性葡萄胎均来自良性葡萄胎,多数发生在葡萄胎清除后半年内。患者可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亦可合并子宫外转移病灶。笔者通过分析侵蚀性葡萄胎在MRI上的表现,从而探讨MRI对其临床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0月~2013年7月收治住院且经临床和病理结果诊断为侵袭性葡萄胎病例7例,年龄28~45岁,平均36.5岁。患者均以下腹部肿块和(或)阴道不规则出血而就诊;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阳性,7例均有清宫史,清宫后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持续升高。

    1.2磁共振成像检查:采用Siemens Magnetom-Essenza 1.5T超导型磁共振仪,所有病例均行常规横轴位TSE T2WI(TR3 500 ms,TE 112 ms)和T2WI抑脂序列(TR 3 500 ms,TE89 ms)和T1WI(TR 505 ms,TE 12 ms)。并辅以矢状位和冠状位扫描。所有病例均行钆喷酸葡胺增强扫描,重复上述T1WI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

    2结果

    本组7例患者MRI平扫表现为:①所有病例子宫不同程度增大,宫腔形态不规则,结合带模糊,肌层不均匀增厚,可见紊乱的血管流空信号,腔内见囊性长T1、长T2信号(见图1);②5例子宫腔内见短T1、长T2信号出血灶,3例子宫肌层见斑点状短T2、长T2信号出血灶;③所有病例示子宫动脉增粗,盆腔内、子宫浆膜面见大量的血管流空信号(见图2);④4例双侧附件囊性T1、长T2信号(见图3);⑤5例盆腔内见少量长T1、长T2水样信号。增强扫描表现为:宫腔、肌层及附件囊性病灶边缘环形强化;等信号结节影中度强化(见图4)。

    3讨论

    侵蚀性葡萄胎是起源于妊娠滋养细胞的恶性肿瘤,一般多见于生育期妇女,绝大多数继发于良性葡萄胎,多在葡萄胎清除术后6个月内发生[1]。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在刮宫清除术后数周至数月患者仍有不规则阴道出血,妊娠试验持续阳性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持续升高。该病可以引起肺或阴道转移。侵蚀性葡萄胎因胎盘绒毛水肿、液化、增生变成无数大小不等的水泡样物,充满子宫腔,MRI表现为子宫增大,形态不规则;由于滋养细胞侵蚀到子宫肌层,在肌壁内形成血窦,MRI表现为子宫肌层紊乱的血管流空信号;当水泡状绒毛侵入子宫深肌层,破坏肌层静脉,形成出血性结节,MRI可见子宫内膜边缘不整,内膜高信号不连续,子宫内膜与子宫肌层之间的低信号结合带消失,子宫肌层斑点状短T1、长T2信号出血灶;因肿瘤血运丰富以及肿瘤对血管的侵蚀等,形成致密的新生血管且病灶修复需要大量血液供应[2],MRI可见子宫体、子宫颈及阴道交界处团状流空信号;滋养细胞分泌大量HCG,HCG刺激双侧卵巢内成熟的粒层细胞发送生黄体化,形成黄体增生或黄素囊肿。

    该组病例利用MRI软组织对比度好、密度分辨率高、多序列、多参数成像,可清晰显示对由内到外的子宫内膜、结合带、肌层解剖层次[3],较为清晰地显示病灶侵蚀的部位大小,子宫肌层紊乱的血管流空信号,子宫肌层短T1、长T2信号出血灶以及子宫内膜、结合带的破坏情况。侵蚀性葡萄胎MRI表现具有特征性改变,但需与以下几种疾病鉴别:①子宫内膜癌,多见于绝经期以后的妇女;②子宫黏膜下型平滑肌瘤,边界清楚,强化程度与肌层一致;③子宫腺肌症,MRI的表现为T2加权像结合带增宽,子宫肌层及结合带显示大面积低信号区内夹杂斑点状高信号出血灶,与侵袭性葡萄胎结合带破坏及、宫肌层内大量血管流空信号及高信号的出血灶有所不同[4]。④良性葡萄胎,MRI示病变界限清楚,局限于宫腔内,病变内血管少,不侵犯子宫肌层。总之,侵蚀性葡萄胎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其能够清晰地显示宫腔、子宫肌层受侵的程度以及盆腔内的情况,结合临床停经、阴道出血或葡萄胎清宫术后血HCG升高等特点,可定性并明确病变侵犯范围,并指导临床制订正确的治疗方案,还可对化疗或手术后疗效和预后进行正确评估。

    4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2000:352.

    [2]Chelli D,Dimassi K,Bouaziz M,et a1.Imaging of 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disease[J].J Gynecol Obstet Biol Reprod(Paris),2008,37(6):559.

    [3]靳二虎.核磁共振成像临床应用入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2009:299-305.

    [4]刘波,魏光师,陈树良,等.子宫腺肌病的MRI征象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9):1474.

     

    ↑上一篇:探讨原发性阑尾腺癌误诊病例超声声像图表现及误诊原因
    ↓下一篇:抗结核药导致结核病患者肝损害与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