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耳鼻咽喉科学》

    嗅沟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鼻腔结构重塑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0-05-04  浏览次数:567次

      作者:刘杰,冯羽,周益飞,陈琴 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浙江 温州 325000

      【摘要】目的 :探讨嗅沟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重塑鼻腔正常解剖治疗嗅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1例嗅沟综合征患者在鼻内镜下实施鼻腔结构重塑。结果:21例嗅沟综合征患者均纠正了鼻腔的异常解剖,改善了鼻腔通气,头痛症状消失或缓解。结论:鼻腔结构异常是嗅沟综合征的主要病因。鼻腔结构重塑治疗嗅沟综合征符合鼻腔生理要求,具有良好临床效果。

      【关键词】 嗅沟综合征 鼻腔 解剖异常 外科手术

      嗅沟综合征是鼻科临床症候群之一,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因对其认识不足,容易误诊误治。我们科室自2005年6月-2008年6月对经治的21例嗅沟综合征患者进行鼻腔结构重塑,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1例中男5例,女16例,年龄16~62岁,平均37岁;病程6个月~30年,平均病程9年。首诊我科确诊3例,经神经内科转治15例,经其他科室转治3例。

      1.2 临床诊断

      1.2.1 根据疼痛的症状结合病史做出初步诊断。

      1.2.2 地卡因试验:2%地卡因加少量0.1%肾上腺素棉片贴敷嗅裂处,疼痛消失为地卡因试验强阳性;明显减轻者为地卡因试验弱阳性;疼痛不减轻者为地卡因试验阴性。本组强阳性11例,弱阳性5例,阳性率为76.2%。

      1.2.3 呋麻药物试验:嘱咐停用其他药物,在疼痛发作时使用1%呋麻滴鼻剂滴鼻,1周后复诊。疼痛消失为呋麻药物试验强阳性;明显减轻者为呋麻药物试验弱阳性;疼痛不减轻者为呋麻药物试验阴性。本组强阳性5例,弱阳性10例,阳性率为71.4%。地卡因试验或呋麻药物试验阳性总共19例,阳性率为90.5%。

      1.2.4 鼻内镜检查和CT扫描检查:中鼻甲与鼻中隔接触、挤压21例;鼻中隔高位偏曲15例;中鼻甲解剖变异14例;中鼻甲肥大7例,中鼻甲气化4例,曲线反常3例;筛泡肥大8例;其他鼻腔解剖结构异常9例:下鼻甲肥厚6例,钩突增生、偏曲2例,额隐窝狭窄1例。21例患者中多个解剖结构异常19例,1个解剖结构异常2例。

      1.3 手术方法

      根据不同的鼻部解剖结构异常病变形式选择不同的术式。采用的手术方法分为两大类型。单一局部解剖结构异常可采用针对性鼻内镜手术: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中鼻甲外移、中鼻甲外侧部分切除、筛泡切除、泡状鼻甲、筛前神经电热凝。对多种解剖变异同时存在的复杂病例,组合术式同期矫正解剖结构异常。矫治鼻腔局部异常解剖结构,重塑鼻腔正常结构,改善和恢复鼻腔正常生理功能。术腔用可溶性的速比填塞,起止血和防止黏连作用。

      1.4 疗效判定标准

      术后随访半年。治愈:头痛完全消失,鼻腔结构正常,通气好;显效:头痛频率及强度明显下降,鼻腔结构基本正常,通气良好;有效:头痛偶发;无效:头痛频率无变化。

      1.5 结果

      治愈16例(占76.2%),显效3例(占14.3%),有效2例(占9.5%)。手术后发生1例为鼻中隔和中鼻甲之间黏连,经松解后症状消失。

      2 讨论

      嗅沟综合征是一种鼻源性反射性神经性疼痛。嗅沟综合征与鼻腔解剖结构异常直接压迫筛前神经及其分支密切相关;还与鼻腔解剖结构异常造成鼻腔局部黏膜水肿引起的筛前神经发炎等刺激引起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

      鼻黏膜和鼻背的感觉神经来自三叉神经的第一支和第二支,即眼神经和上颌神经。嗅沟综合征所致疼痛临床特征特点如下:①经过比较长时间抗炎治疗或内科治疗,疼痛缓解不明显。②疼痛的部位大多局限在鼻根部、眼眶内侧及前额部,加重时疼痛范围扩大,可累及颞部和颅中部位。③疼痛的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鼻梁压迫感,酸胀痛或钝痛,疼痛会随鼻阻塞加重而加重。④疼痛发作时可伴视觉疲劳,双眼不适。⑤少有脓涕。

      药物局部试验对诊断嗅沟综合征有特殊意义。药物局部试验包括地卡因试验和呋麻药物试验。本组病例地卡因试验阳性16例,占76.2%。呋麻药物试验阳性15例,占71.4%。地卡因试验具有操作方便、定位准确、特征明显的特点,应列为本病常规临床检查。我们临床发现:两组鼻腔局部药物诊断试验的结果存在部分交叉现象。因此,临床对怀疑是嗅沟综合征病症者,要进行两组的鼻腔局部药物试验即地卡因试验和呋麻药物试验。特别是地卡因试验阴性患者,应该继续呋麻药物试验,避免漏诊。两组的鼻腔局部药物试验提高了阳性率,对诊断嗅沟综合征有独特的价值。

      鼻内镜检查技术为对嗅沟综合征患者的局部解剖结构异常做出诊断提供了客观证据。嗅沟综合征患者的局部解剖结构异常表现为:①中鼻甲与鼻中隔广泛接触,挤压;②鼻中隔偏曲,以高位偏曲居多;③中鼻甲解剖变异,包括肥大中鼻甲,泡性中鼻甲,曲线反常;④筛泡肥大;⑤其他鼻腔解剖结构异常,如下鼻甲肥厚。本组病例解剖结构异常表现有以下特点:①大多存多个解剖结构异常,本组共19例,占90.5%。②以中鼻甲与鼻中隔广泛接触、挤压为普遍性的体征,本组共21例,占100%。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是CT扫描。CT扫描可以明确病因,对局部的解剖学变异做出诊断,为手术治疗提供客观的证据。

      嗅沟综合征治疗的关键是解除筛前神经受压。我们采用鼻内镜技术对嗅沟综合征患者实施鼻腔结构重塑。根据不同的鼻部解剖结构异常病变形式选择不同的术式。采用的手术方法分为两大类型:①单一局部解剖结构异常针对性地采用鼻内镜手术,包括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中鼻甲外移、中鼻甲外侧部分切除、筛泡切除、筛前神经电热凝。②对多种解剖变异同时存在的复杂病例,组合术式同期矫正解剖结构异常。③矫治鼻腔局部其他异常解剖结构, 重塑鼻腔正常结构,改善和恢复鼻腔正常生理功能。

      手术的后续治疗也不能忽视。要加强术后换药,防止术腔黏连。鼻喷剂的应用能有效减轻鼻腔局部黏膜水肿,降低筛前神经兴奋性,从而有效降低本病的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杨海斌,郭永清.鼻源性头痛[J].国际耳鼻咽喉杂志, 2007,31(2):97-99.

      [2] 何超,戴熙善,简洁君,等.鼻睫神经痛43例临床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 18(11):653-654.

      [3] 郭光良,纪维纲,叶星,等.小儿筛前神经痛诊治体会[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4, 11(05) ):300-304.

    ↑上一篇:先天性自发性脑脊液耳鼻漏临床分析
    ↓下一篇:70°鼻内镜下取出喉咽异物的治疗体会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