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急性有机磷中毒伴随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4-06  浏览次数:707次

      作者:张鹏 周咏 贾小军  作者单位: 225200 江苏江都,江都市人民医院急诊中心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精神障碍的发病因素及治疗。  方法   整理我院急诊科ICU 2001年4月~  2005年1月的急性有机磷中毒病例212例,选取伴随精神障碍的病例56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针对临床症状、病程进  行分析,并观察药物的疗效及治疗转归。  结果   急性有机磷中毒伴随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占同期收治AOPP的26.4%,男女  比例差异无显著性,治疗有效率高,疗效预后好。抗精神药物使用频度高的为氟哌啶醇。  结论   急性有机磷中毒伴随精神  障碍发生率为26.4%,大部分病例给予阿托品减量和(或)使用抗精神药物治疗,效果明显。发病因素多与AOPP急性期  的治疗、有机磷农药的毒性作用及基础精神、心理素质等有关。   

      【关键词】   急性有机磷中毒;精神障碍;抗精神病药物           急性有机磷中毒(AOPP)是急诊科常见急症之一,其  中部分病例出现精神障碍,对此类患者做相关研究,报告如  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科ICU 2001年4月~2005年1  月的急性有机磷中毒(诊断标准按照文献    [1]    )病例212例,  男96例,女116例;其中伴随精神障碍患者56例,男26  例,女30例,年龄18~83岁,平均33.2岁。口服中毒45  例,经皮肤或呼吸道中毒11例。毒物种类:甲胺磷35例,   乐果8例,氧化乐果6例,敌敌畏4例,对硫磷2例,敌敌畏  与敌杀死混合1例。中毒后就诊时间30min~72h,平均  12.5h。既往精神病史4例。该组病例入院后给予彻底洗  胃、清除毒物、阿托品、氯磷定等常规综合治疗,均抢救成  活。

      1.2     精神障碍的发生时间 56例患者精神症状最早出现  于急性中毒后6h,最晚90h出现,平均42h。  

      1.3     临床表现 急性有机磷中毒伴随的精神障碍症状复  杂而多变,患者普遍有不安全感。主要表现为不协调性精  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具体有:(1)意识障碍:轻重不等,形  式不一,表现为神志恍惚、意识模糊、谵妄、昏睡;(2)精神  病状态:思维迟缓、推理困难、逻辑性差、酩酊状态、注意力  涣散、行为异常,有时存在被害妄想或幻听、幻视等;(3)情  感障碍:表现为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有时出现焦虑、惊吓或  恐惧的情绪,有时对周围漠不关心,兴趣减退,对所有一切  都无所谓;(4)神经症综合征:表现为脑衰弱综合征、癔症  表现、疑病症、强迫症状等。  

      1.4     AOPP伴随精神障碍的诊断 本组病例在急性胆碱  能危象症状消失后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出现癔症样发作及  其他癔症样症状、兴奋状态、癫痫样发作、抑郁状态或幻觉  妄想综合征、脑衰弱综合征、疑病症等,排除其他器质性因  素即可诊断。如合并出现心动过速(>140次/min)、面色  潮红、摸空动作、呼吸急促、高热烦躁、四肢痉挛、高度腹胀、  尿液潴留、再次昏迷,则为合并阿托品中毒引起,通过阿托  品减量可缓解。  

      1.5     治疗与转归 所有病例给予抗精神药物治疗,其中  36例给予阿托品减量使用。(1)首先针对有机磷农药中毒  做常规综合治疗;(2)阿托品过量可通过阿托品减量,并密  切观察患者变化,不能长时间停用;兴奋者给予安定10mg   im或iv,或50mg加入液体中静滴维持;(3)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氟哌啶醇成人剂量5~10mg im,每日2~3次,安静后  改为口服2mg bid,若静脉滴注则10~30mg加入葡萄糖注  射 液250~500ml内;氯丙嗪25~50mg im bid,待患者合作  后改为口服,从小剂量开始,每次25~50mg,每日2~3次,  每隔2~3日缓慢逐渐递增至每次25~50mg,若静脉滴注  则25~50mg稀释于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缓慢静  滴;氯氮平从小剂量开始,首次剂量为每次25mg,每日2~3  次,逐渐缓慢增加,维持量为每日100~200mg。  

      1.6     结果 2例AOPP治愈后转入脑科医院继续治疗。4  例随访复诊时诊为脑衰弱综合征。用药情况,见表1;治疗  天数与疗效,见表2。 表1 用药情况   (略)表2 治疗天数与疗效 (略)   

      2 讨论   

      2.1     AOPP的神经毒性 有机磷农药进入人体内与胆碱  酯酶迅速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使胆碱酯酶活性受到  抑制而丧失了分解乙酰胆碱的作用,造成大量乙酰胆碱在  体内蓄积,胆碱能神经的过度兴奋,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  乱,引起多方面的效应。  

      2.2     AOPP伴随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和误诊 本组病例共  诊断精神障碍56例,发生率26.4%,在临床上有一部分病  例只是单纯认为阿托品过量引起,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和及  时有效治疗。如果不能及时诊断,可能因为一再减少阿托  品用量或停用阿托品时间过长可导致病情加重、病程延长,  甚至有生命危险。  

      2.3     AOPP伴随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 (1)有机磷农药引起:尚未明确,可能由于胆碱酯酶活性降低,胆碱能神经突  触处ACh积聚,致神经功能紊乱,使其效应器持续兴奋。  (2)阿托品、氯磷定等药物因病情不同用量可能存在个体  差异,导致过量后的毒副作用:阿托品为胆碱能受体阻滞  剂,可兴奋高级神经中枢、下丘脑和延髓,特别是运动和言  语功能,大剂量对中枢神经由兴奋转入抑制    [2]    ;氯磷定为  胆碱酯酶复能剂,注射过快或剂量过大引起神经系统反应。  (3)基础精神病史或癔症人格因为生活不良事件刺激和机  体应激状态发生。  

      2.4     AOPP伴随精神障碍抗精神药物的治疗效果 抗精  神药物治使用频率较高的依次为氟哌啶醇、氯丙嗪、氯氮  平。所有病例在抗精神药物治疗后精神障碍症状均有所减  轻或消失,大多在2天以内治愈,未发现药物无效病例。   

      2.5     AOPP伴随精神障碍的发病因素 在AOPP中发生精  神障碍的原因就本组病例的观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AOPP急性期的治疗:多种药物的副作用可致精神障  碍,临床大多由阿托品过量引起;(2)有机磷农药的毒性作  用:有机磷农药中毒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部器质性和  功能性改变;(3)基础精神、心理素质:有精神病既往史或  家族史,或平素心理素质差、癔症人格者遇到外界不良刺激  诱发。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内科学,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54.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758.         

    ↑上一篇:进展性脑梗死非早期溶栓20例观察
    ↓下一篇: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在等体积切除脑中央沟周围胶质瘤中的价值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