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4-20  浏览次数:635次

      作者:吴锦英 陆家乾 作者单位:537200广西桂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摘要】 目的 了解复发性脑梗死的原因、危险因素,指导该地区高危人群的干预治疗。 方法 对1995年1月~2000年12月期间经临床确诊为复发性脑梗死的80例住院病例进行1∶1的病例对照研究。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高纤维蛋白水平、颈部动脉狭窄及粥样斑块形成是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结论 对复发性脑梗死的二级预防应予降低血压、血糖、血脂、纤维蛋白水平以及改善高凝状态和稳定颈内动脉粥样斑块,颈内动脉高度狭窄者条件允许可进行手术干预。

      关键词 复发性脑梗死 危险因素 二级预防

      随着医学的发展,脑梗死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但复发性脑梗死的发生危险、复发后所致的躯体残疾和血管性痴呆以及所带来的医疗费用、社会负担、家庭负担亦随之增加,并且日益成为社会健康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更有效地预防复发性脑梗死的发生,以及对高危人群进行医学干预,笔者进行了以医院病例为基础的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为该地区的复发性脑梗死的二级预防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组中80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均来自1995年1月~2000年12月桂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病人,发生脑梗死次数最少2次以上,最多1例发生5次脑梗死。对照组80例为首次脑梗死患者亦来自同期桂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但出院后随访至少3年未见有复发的患者。

      1.2 调查方法 对160例患者的年龄、性别、饮食习惯、体育锻炼、职业、吸烟、酗酒、高血压、糖尿病史、心脏病史、纤维蛋白水平、胆固醇、家族史,复发次数等14项指标进行观察,所有病人入院期间均按常规进行血糖、胆固醇、凝血因子、血液流变学、心电图、颈部血管彩超、头颅CT等检查。血压由医务人员测定,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患者年龄、职业、家族史、饮食习惯、嗜烟、酗酒及体育锻炼由患者及家族提供。

      1.3 统计学方法 以χ 2 检验统计学方法分析所得数据。

      2 结果

      2.1 两组对照 病例组年龄38~91岁,其中38~50岁3例,50~60岁12例,60~70岁38例,70~80岁25例,80~91岁2例,平均年龄67岁;对照组年龄40~86岁,其中40~50岁4例,50~60岁15例,60~70岁37例,70~80岁23例,80~86岁1例,平均年龄66.4岁。病例组各年龄分布和平均年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之间职业分布无统计学差异,其中病例组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之比为1.58∶1,对照组为1.42∶1。病例组中男∶女之比为4.33∶1,对照组为1.16∶1,两组性别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5),饮食习惯、嗜烟、酗酒、体育锻炼、家庭史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 单因素分析结果 血压、胆固醇水平、血糖水平、纤维蛋白水平、颈部血管狭窄及粥样斑块形成,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是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而吸烟、酗酒、冠心病、心梗、心房纤颤等指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复发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略)

      3 讨论

      3.1 性别 本组资料显示,病例组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4.33∶1,对照组为1.16∶1,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本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复发性脑梗死中男性比女性发病率明显增高,提示男性本身是复发性脑梗死的一个不可预防的危险因素,与张临洪等 [1] 报道一致。

      3.2 高血压 对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析表明 [2] ,高血压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而又独立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对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得出,复发性脑梗死伴有高血压病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张颖冬等[3] 研究结果一致,提示高血压不仅是首次发病危险因素,亦是复发性脑梗死的独立的重要危险因素。

      3.3 高血糖 糖尿病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亦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使高血压、血脂异常的发生率增高。本研究分析显示,糖尿病不仅仅是首次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亦是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与张颖冬等 [3] 研究结果差异有显著性。本研究还发现,在复发性脑梗死病例组中,同时伴发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其复发次数更多,复发间期更短,且致残程度及血管性痴呆发生率更高,说明两因素在复发性脑梗死发病中可能存在叠加作用。

      3.4 高胆固醇血症及纤维蛋白水平 本研究表明,高胆固醇血症及高纤维蛋白水平与复发性脑梗死密切相关。从血脂、凝血因子等指标综合分析复发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得出,发现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中,胆固醇、纤维蛋白水平比对照组显著增高,有统计学差异,提示这两因素为复发性脑梗死危险因素。

      3.5 颈动脉狭窄 近年来颈动脉狭窄及粥样斑块形成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引起高度重视。国外已普遍开展了针对伴有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治疗。研究表明,颈内动脉严重狭窄,约25%的患者出现卒中 [4] ,手术治疗可以改善闭塞侧和手术侧的脑血流,降低颈内动脉闭塞后的卒中发生率 [5] 。同时研究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机制,提高诊断水平,对防止斑块破裂和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6] ,业内亦有了相当多的治疗措施,使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得到增加。本研究显示,病例组中的颈动脉狭窄和粥样斑块形成发生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颈内动脉狭窄及粥样斑块形成是复发性脑梗死中不可忽略的危险因素。

      3.6 饮食、社会习惯 本组统计学资料显示吸烟、酗酒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差异无显著性。但同时吸烟、大量酗酒的病例组患者中,其复发次数明显增多,在同组病例中与不吸烟、酗酒者对比,复发次数明显增多,与不吸烟、酗酒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大量吸烟和酗酒可能对脑梗死复发起一定作用,但尚未成为独立危险因素,至少本研究结果是这样。

      总之,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高纤维蛋白水平、颈动脉狭窄及粥样斑块形成是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国内已有众多的研究证实,对危险因素予合理的干预可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针对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性别是不可干预因素,但针对高危人群,临床上对已经发生过一次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人群的二级预防应着重在于降低血压、血糖、血脂及纤维蛋白水平,改善高凝状态,稳定颈内动脉粥样斑块,颈内动脉高度狭窄者条件允许可行手术干预。

      参考文献

      1 张临洪,闻立斗.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预防.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8(6):372-374.

      2 隋帮森.脑血管疾病-MR、CT、DSA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13.

      3 张颖冬,石静萍,李作流,等.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8,15(4):233-235.

      4 Nicholls SC,Bergelin R,Strandness DE.Neurologic sequelae of unilater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immediate and late.J Vasc Surg,1989,10:542-548.

      5 Rutgers DR,Klijn CJ,Kappelle LT,et al.Sustained bilateral hemudynam-ic benefit of contralateral carotid endarterectomy in patients wifh symp-tomatic internal carotid occlusion.Stroke,2001,32:728-734.

      6 贾伟华,田桂玲.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12(2):145-148.

     

    ↑上一篇:溶血磷脂酸在急性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中预警作用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转化为小脑出血并肾功能不全1例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