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外科学》

    脊柱推拿法对41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紧张性颈反射残存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0-01-12  浏览次数:692次

    作者:李继君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济南250012

    【摘要】  目的探讨脊柱推拿法对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紧张性颈反射残存的疗效。方法将82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治疗组采用脊柱推拿疗法,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结果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在疗效与不同年龄段方面,治疗组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推拿疗法临床验证疗效确切,操作简单,患儿和家长易于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脊柱推拿 痉挛型脑瘫 紧张性颈反射

     小儿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月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1]。反射和姿势异常是脑性瘫痪患儿在临床症状诊断上的重要依据,在脑瘫患儿身上除可能存在7种Vojta姿势反射异常外,还可以看到原始反射残存和一些应该出现的生理反射(如平衡反射、翻正反射)不出现,这些都是婴幼儿期脑瘫诊断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2]。原始反射残存影响脑瘫患儿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它与异常运动姿势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其中紧张性颈反射(asymmetrical tonic neck reflex, ATNR)残存是影响脑瘫患儿正常运动模式建立和异常姿势的重要因素[3]。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应用运动疗法结合脊柱推拿法,对6月以上脑瘫患儿紧张性颈反射残存的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分述如下。

        1临床资料

        82例均为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小儿脑瘫康复中心2005年10月至2006年3月收住入院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对称性颈反射和(或)非对称性颈反射残存。脑瘫诊断标准按照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制定的诊断及分型标准。排除合并中、重度智力低下,癫痫尚未控制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患儿。

        将82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1例,男27例,女14例;年龄6~12月23例,1~1.5岁18例。对照组41例,男23例,女18;年龄6~12月21例,1~1.5岁20例。2组在性别、年龄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采用脊柱推拿法。患者取卧位,医者立于其右侧,按揉脊柱旁两侧肌肉,要求手法柔和渗透,两侧各5 min;沿督脉自下而上掌根推5遍,医者感觉皮下发热为度;分别沿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二侧线自下而上掌根推5遍,医者感觉皮下发热为度;双手分别依次点按脊柱两侧华佗夹脊穴以及足太阳膀胱经两侧背俞穴;再捏脊,自上而下3~5遍;最后用扌袞法和掌根揉法作用于背部两侧肌肉,以肌肉相对僵硬侧为重点,手法柔和渗透为度。每日上、下午各治疗1次,每次30 min。每周治疗6 d,休息1 d。3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2对照组

        采用运动疗法。根据紧张性颈反射残存产生的原理,主要应用Bobath法及Vojta法以抑制。Bobath法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恢复正常的运动感觉和运动模式,是学术界公认抑制脑瘫患儿异常运动姿势常见的康复训练方法。Vojta法通过诱导主动运动,从而抑制异常姿势、反射。依据具体情况二者常结合应用。具体方法主要有对非对称性颈反射的抑制:以侧卧位代替仰卧位,侧卧位对称姿势有抱球法,反射性翻身;Bobath法矫正头,坐位纠正头后仰,注意身体左右对称性,利用手臂、肩、髋关节、骨盆等关键点;俯卧位支撑训练;伸展手臂法;体轴回旋法;四肢回旋法;矫正下肢伸直;反射性腹爬。每日2次,每次30 min。每周治疗6 d,休息1 d。3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结果

        3.1疗效标准(自拟)

        显效:紧张性颈反射完全消失,运动功能不受此反射影响。有效:紧张性颈反射明显减弱但仍然可以引出,运动功能仍受此反射的影响,但较弱。无效:紧张性颈反射变化不明显,运动功能明显受此反射的影响。

        3.2结果

        见表1和表2。表12组疗效比较例表22组不同年龄段疗效比较例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1~1.5岁年龄段比较#P<0.05    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说明脊柱推拿法在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紧张性颈反射残存方面优于运动疗法;2组不同年龄阶段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效果存在着明显差异,提示年龄越小治疗效果相对较好。

        4  讨论

        痉挛型脑瘫是小儿脑瘫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在脑瘫患儿中占60 %~70 %[4],其中,紧张性颈反射属原始反射,小儿出生6月后仍然残存常提示脑部病变[5],它包括对称性颈反射(STNR)和非对称性颈反射(ATNR)。ATNR残存会阻碍视觉固定于手中的物品,不能随意抓东西,手眼无法协调,影响翻身。如果左右两边不对称,张力反射强度不平衡,会引起脊柱侧弯和后头侧的脱臼。STMR残存则支配跪坐、兔子跳长期的姿势,会引起髋、膝和足畸形,影响患儿四爬运动,进而阻碍四点支撑位进一步的发展,从四爬或四点支持位置到站立时,没有交互动作[2]。

        脑瘫属中医“五迟”“五软”“五硬”范畴,中医辨证多从肝肾亏虚、心脾两虚以及脑络气血不足或瘀血痰浊壅塞清窍等方面论治。脊柱推拿方法是运用中医传统经络理论,侧重调理督脉之气血,督脉沿脊柱上行,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相交,总督一身之阳气,络于脑与脑髓,同时通过对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经脉气血的调节,可以起到对肝、脾、肾等多脏腑功能的综合调理,从而达到了调节脑、肝、脾、肾等脏腑气血、疏通督脉经气之目的。此疗法经过临床验证疗效确切,患儿和家长易于接受。此研究也同时提示脑瘫患儿早期诊断和康复治疗的必要性。另外,运动疗法若与脊柱推拿法相结合治疗紧张性颈反射残存是否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目前尚无相关观察数据,有待临床进一步观察验证,值得深层次探讨。

    【参考文献】[1]林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2005,4(4):262.

    [2]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0:43-44.

    [3]左启华.小儿神经系统疾病[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

    [4]林庆,李松.小儿脑性瘫痪[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97.

    [5]吴希如,林庆.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27.

    ↑上一篇:颅底骨折致难治性鼻出血的治疗附3例报告
    ↓下一篇:手术切除联合放射性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复发性胶质瘤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