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外科学》

    额部钻孔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体会

    发表时间:2010-04-14  浏览次数:625次

      作者:徐俊法  作者单位: 201200 上海,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摘要】 目的 探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避免张力性气颅的手术方法。方法 取眉弓上方5~6cm,中线旁3cm,额部钻孔,余手术操作与常规钻孔相同。结果 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86例,其中双侧血肿18例,共计104个血肿,术后恢复良好,无感染,无张力性气颅。结论 额部钻孔,术中体位舒适,病人易承受。术后睡眠、翻身不会压迫引流管而影响引流效果,术后并发症少,尤其是颅内积气少。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额部钻孔

      我院从2001~2005年共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者86例,其中双侧血肿18例。采用额部钻孔计104个,此较原先采用顶部钻孔治疗CSDH有较明显的优势,术中体位舒适,病人易承受。术后睡眠、翻身不会压迫引流管而影响引流效果。另术后并发症少,尤其是颅内积气少,现总结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86例,男69例,女17例,年龄47~96岁,平均67.5岁,60岁以上68例。受伤原因:车祸39例,自己摔伤33例,打击伤5例,原因不明9例。病程:1~5.5个月。

      1.2 临床资料 血肿部位:血肿68例为单侧(左47例,右21例),18例为双侧,总计104个血肿。血肿涉及额顶颞部64个,额顶部15个,额颞部9个,额顶颞枕部16个。临床表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步态不稳、一侧肢体乏力、或轻偏瘫,大小便失禁,意识模糊等。辅助检查:全部病例均有CT或MRI扫描确诊,低密度62个,等密度14个,混杂密度19个,高密度9个,等密度血肿边界不确定者行CT增强或MRI。

      1.3 手术方法 CT扫描血肿未涉及额部者除外,患者全都采用仰卧位,头部给予适当调整抬高,以额部钻孔部位调在最高点为准。切口在眉弓上方5~6cm,中线旁3cm。头皮切口尽量设计在额纹中,以免术后瘢痕影响美观。神志清醒合作者采用局麻,不合作者加基础麻醉,手术操作与常规钻孔相同。

      2 结果

      本组86例病人共104个血肿,血肿量最少45ml,最多185ml。术后引流1~3天,予以拔管。86例均无感染,无血肿复发。有2例脑皮层有轻度挫伤,无伤残,无张力性气颅。25个骨孔内额部有少量积气,但小于10ml,大部分病人均有积液存在,但无症状及体征。术后门诊随访1~2个月,复查CT颅内积气或积液全部吸收消失。

      3 讨论

      自从1925年Putnam和Cushing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治疗CSDH取得了一定临床效果。但是,此种手术方式创伤大,并发症多,死亡率高。1964年Svien和Gelety首先采用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CSDH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后,又出现了锥孔引流术、钻孔负压引流、内镜等方法治疗CSDH[1,2]。手术逐步向微创、安全方向发展。近20年来文献表明钻孔冲洗引流术作为治疗CSDH的首选方法[3]。既往我们医院也均采用患侧顶结节处(即血肿最厚处)钻孔行血肿冲洗引流术,但我们发现此处钻孔仍有一定的不足之处:(1)手术时患者摆放体位不方便,头部需侧向一方,如手术时间过长,患者会感到此体位不舒服,尤其是年龄偏大者,术中不合作。(2)由于钻孔处大多在血肿中下处,切开硬膜后,在此骨孔水平以上血肿液会立即排空,由于脑组织无法立即膨起复位,所以,排空的血肿腔内必定有空气进入填充,以保持一个内外压力平衡,这样就易形成气颅,尤其是行双侧CSDH顶部钻孔时,更易引起双额部富士山征张力性气颅。(3)由于引流管在顶部,睡觉翻身时极易压迫引流管,而影响引流,同时也影响睡眠休息。

      术中注意点:由于钻孔点在额部,位于顶后枕部的积血不易冲洗出,术中需将引流管头部置入血肿腔枕部,然后将引流管尾部低于枕部,同时从额部骨孔中不断注入生理盐水,利用引流管的落差而产生的虹吸作用,将枕部的血肿液置换出来。另外,也可从引流管尾部注入生理盐水,使血肿液从骨孔中冲洗出来,两者可反复交替冲洗,这样血肿液基本上均可冲洗干净了。术后患者仍取平卧头高足低位,不同于其他术者所取的头低足高位[4],将额部钻孔处调致最高点,即使额部有少量积气,也极易引流出。由于引流管在额部,不必担心睡觉翻身压迫引流管,术后治疗同其他钻孔引流术相同。

      【参考文献】

      1 石斌,王树荚.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锥孔引流治疗方法的改进.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4,10(1):55.

      2 陈洪,吴耀晨,赵永阳,等.钻孔负压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14(2):131.

      3 Krupp WF.Jans PJ.Treatment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with burr-hole craniostomy and closed drainage.Br J Neurosurg,1995,90:619-622.

      4 朱国玲,宋家仁,李广兴,等.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钻孔引流210例临床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13(6):365.

     

    ↑上一篇:血肿腔钻孔引流联合脑室外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
    ↓下一篇:原发性颅骨尤文肉瘤1例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