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外科学》

    蛛网膜下腔出血28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12-16  浏览次数:650次

      作者:刘琰珠  作者单位:陕西省韩城市人民医院,陕西韩城 715400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诊断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底动脉瘤或者脑动静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又称自发性SAH。该病是神经科常见疾病之一,死亡率高。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0月共收治28例,现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28例,男16例,女12例,男女比例接近1.3∶1,年龄最小27岁,最大76岁 ,平均年龄56岁,以50~65岁多见,其中60岁以上21例,60岁以下7例。发病1天内入院26例,4天内入院2例,既往有高血压病17例。活动情况下发病21例,安静情况下发病7例。

      2.症状及体征

      28例中头痛者25例(89.3%),呕吐者23例(82.1%),意识障碍12例(42.9%),抽搐5例(17.9%),偏瘫3例(10.7%),脑膜刺激征阳性者14例(50.0%),精神症状3例(10.7%),动眼神经麻痹3例(10.7%),病理反射阳性者16例(57.1%),合并出现应激性溃疡的7例(25.0%)。

      3.头颅CT及腰穿

      全部经过CT确诊,其中5例在住院期间反复出血,经复查头颅CT对照前片证实有再出血。对于头颅CT已经确诊的SAH不需要再做腰穿,而对于CT不能确诊临床又不能排除的疑似病例,需做腰穿明确诊断,腰穿脑脊液外观多为均匀粉红色或者血性。

      4.治疗方法

      发病后应绝对卧床休息3周~4周,防止躁动,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大便通畅,控制高血压,脱水降颅内压,用20%甘露醇150 ml,每日3~4次,病情重时加用激素减轻脑水肿,用止血药抗纤溶推迟血块溶解和防止再出血,预防性应用钙拮抗剂尼莫地平防止或者减少出血造成的脑血管痉挛。同时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预防和治疗应激性溃疡,对症止痛。

      结 果

      住院4周以上,临床症状消失,痊愈无后遗症者20例(71.4%),反复出血转院3例(10.7%),其中1例每隔18天出血一次,均在安静情况下发生,住院期间发生两次,最后转上级医院治疗,另2例都是发生在住院第14~17天,可能因未严格卧床引起。死亡3例(10.7%),1例在活动中发病以为感冒未引起重视,直到发病第4天才来就诊,死于入院后16小时,另2例入院时即是昏迷状态,入院后症状进行性加重出现脑疝死亡。症状减轻住院不足20天好转出院2例(7.1%)。入院后误诊为癔症的2例,误诊为癫痫的1例,误诊为高血压脑病的1例,误诊率为14.3%。

      讨 论

      SAH的典型症状是剧烈的头痛伴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伴或不伴意识模糊,反应迟钝,多无局灶性神经体征,腰穿呈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或脑CT、MRI示脑蛛网膜间隙或脑池内出血影像,这样的病人诊断不难。但有部分病人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本组病人23例有典型的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而其他病人症状不典型,尤其是老年人SAH多因动脉硬化性微动脉瘤破裂而发病,出血速度较慢,出血量亦少,且多伴有脑萎缩,故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较轻或缺如,再者老年人的脑细胞减少10%~17%,对SAH的应激耐受性降低,故老年人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比较突出。近年发现60岁以上SAH的患者有所增多,本组28例中60岁以上的21例,占75%。CT是早期SAH检查的首选[1],但CT和MRI对SAH不是特异的诊断手段,阴性者仍不能除外SAH,对疑似SAH者最好给予腰穿检查,以防漏诊。

      再出血是SAH最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高,一般SAH患者经治疗病情比较稳定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烦躁不安,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加重,应考虑再出血的可能。 再出血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在首次出血的2周内,出血处虽然形成血凝块,但此时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处于活跃阶段,易使破裂处的血凝块发生溶解,而在此期间由于破裂处的动脉壁修复尚未完成,加之以下因素极易再出血:①患者清醒后亲人及家属探望使其激动而致血压突然升高;②因头痛躁动不安使血压波动剧烈;③不习惯于床上排便及卧床后肠蠕动减慢,无力大便而秘结,用力排便使血压骤然升高;④过早下床活动。再出血可能发生于发病后的任何时间,但多发生在第一次出血的2周内[2],2~4周是高峰。本组再出血的3例中,有2例3次出血都发生在第3周,表明第3周纤溶系统仍处于活跃阶段,使破裂处的血凝块发生溶解,所以防止再出血除避免病人情绪激动、用力和过早活动外,抗纤溶治疗是预防再出血的重要措施。

      SAH是神经科急症之一,常常因为表现不典型而误诊,不利于病情的及时诊治而造成严重后果,特别是老年人在临床上极易误诊为其它疾病,故我们在临诊时应加以注意,重视详细的询问病史、症状及反复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对于有意识障碍,无脑膜刺激症状和头痛、呕吐者,或有轻微头痛有可疑脑膜刺激症状者,因头痛治疗无效者,或突发抽搐,突发眩晕,视力障碍者都要想到本病的可能,应尽早做头颅CT或者腰穿,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3.

      [2]王新德.神经系统脑血管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79.

    ↑上一篇:家族性烟雾病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损伤56例救治体会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