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颅脑外科学》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163例

    发表时间:2009-07-16  浏览次数:762次

    作者:张文德,栗世方,李环廷,兰小磊,姚维成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山东 青岛 266003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病因,致死率和致残率都非常高。随着神经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我们对本院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163例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我院共行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163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98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13岁,平均48.6岁。单发动脉瘤151例,多发12例。

        1.2  临床表现  以突发剧烈头痛起病,占89.6%;以动眼神经麻痹起病17例,占10.4%。其中, 23例有意识障碍,癫痫发作19例。CT扫描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46例,伴有脑内血肿26例。第一次出血141例,第二次出血22例,按照HuntHess分级,Ⅰ级49例,Ⅱ级73例,Ⅲ级26例,Ⅳ级15例。

        1.3  动脉瘤的部位  所有病人均行DSA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证实后交通动脉瘤62例,前交通动脉瘤55例,大脑前动脉瘤9例,大脑中动脉瘤31例,眼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瘤1例, 小脑后下动脉瘤3例。其中多发动脉瘤11例。

        1.4  手术方法  经Yasargil翼点入路151例,额部经纵裂入路9例,枕下正中切口入路3例。

        1.5  结果  163例中动脉瘤夹闭151例,动脉瘤孤立术9例,术中无法夹闭动脉瘤而行包裹3例。其中有4例先行血管内栓塞失败后改为开颅手术夹闭。全部病人均经DSA检查,部分病人再行CTA检查,全组痊愈恢复正常工作132例(80.98%),轻残27例(16.56%),重残3例(1.84%),死亡1例(0.62%)。

        2  讨  论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确实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伴有颅内血肿的病人,效果好于其他方法[1]。

        2.1  手术时机

          关于手术时机的选择,近几年来多数学者认识趋于一致,即早期手术的效果明显好于晚期手术,且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有所下降[2]。早期手术是指SAH发病后3天以内,而中期手术是3~8天或10天之间,晚期是8~10天以后。早期手术优点包括:1)可减少再出血的几率;2)清除蛛网膜下腔的血液,减轻脑血管的痉挛;有资料显示,除了SAH本身的因素,脑血管痉挛导致的局灶性脑缺血是动脉瘤性SAH致残和死亡的首要原因,约占13%,而局灶性脑缺血最常发生于出血后的第4至11天,5至7天为高峰期。因此早期手术有助于减少因脑缺血所致的不良预后;3)清除颅内血肿。对于脑水肿严重的病人,在夹闭动脉瘤后行去骨瓣减压,缓解颅内压是非常重要的。本组早期手术133例,无手术死亡。但我们认为复杂动脉瘤不适合早期手术。

        2.2  手术入路的选择

          Willis环是颅内动脉瘤发生最多的区域。Yasargil翼点入路能够很好地显露此区域的动脉瘤。并有利于操作,损伤小。我们均采用此入路。另外3例小脑后下动脉瘤经枕下正中入路[3],大脑前动脉A2段以上的动脉瘤经额纵裂入路。

        2.3  手术方法

          有脑积水的病人或解剖侧裂困难者,手术中进行侧脑室穿刺放液减压后再显露手术野,以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有硬膜下或脑内血肿的应先清理血肿,应注意的是,血肿大多积聚于动脉瘤附近,应尽量避免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

          分开侧裂池,显露颈内动脉和视神经以及相应的脑池。先显露载瘤动脉近心端,再分离远端,最后分离动脉瘤颈。对于动脉瘤体与周围结构粘连较紧密的,不要强求显露动脉瘤的全貌,只要动脉瘤颈显露出足够放置动脉瘤夹即可,以防止动脉瘤破裂。

          选择动脉瘤夹的长度应该比动脉瘤颈长2mm,注意瘤夹叶片不要损伤瘤壁和载瘤动脉后方的穿通支和其它组织,不要扭转或曲折载瘤动脉,以免产生严重的后果。

          瘤颈夹闭后进行穿刺以证实动脉瘤已经完全夹闭,切除瘤体并电灼。如果瘤体较小,穿刺电灼即可。有动眼神经麻痹的不要强行分离粘连,瘤颈夹闭后穿刺抽吸瘤体即可缩小,以免损伤动眼神经。

        2.4  手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处理

          动脉瘤在手术中破裂的发生率为7%~50%[4] ,可发生在手术中的各个阶段,本组手术中破裂21例。占12.88%。随着手术技巧的成熟和手术设施及诊断技术的提高和发展,发生手术中破裂的逐渐减少。

          动脉瘤破裂出血时,应该尽快阻断动脉瘤的近远两端,再分离动脉瘤;用双吸引器尽快吸出手术野中的出血,夹闭动脉瘤;在未显露载瘤动脉时发生出血,应尽快切除动脉瘤外侧的组织,尽快阻断载瘤动脉,夹闭动脉瘤。

          阻断载瘤动脉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如果阻断时间过长,在出血可以控制的情况下应放开阻断夹3~5分钟,然后再阻断[5]。我们在评估确切需要临时阻断血管时,提前10分钟给予20%甘露醇125~250 ml,地塞米松10 mg,硫喷妥钠0.5 g后,再提高血压20 mmHg,然后阻断,这样可以减少因缺血而造成的损害。

        2.5  复杂性动脉瘤

          后循环动脉瘤发生率较低,但手术难度较大。多发性动脉瘤因其发生位置大多各异,应先评估手术入路的兼顾或血管介入治疗的必要。本组病例中有椎基底动脉瘤5例经手术夹闭,手术中不主张完全游离整个动脉瘤体,注意不要损伤周围穿通支。动脉瘤夹置放位置不要扭曲和扭转正常的动脉。

        2.6  脑血管痉挛的处理

          动脉瘤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是造成脑缺血、脑肿胀、脑梗死的重要因素。防止方法是术中尽量减少对所有的血管的牵拉和机械性刺激,尽量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和尽量缩短对载瘤动脉的阻断时间,尤其是动脉硬化比较严重者。术中可用罂粟碱稀释液血管贴敷,清除基底池内的积血,术后腰椎置管释放血性脑脊液。应用钙离子拮抗剂。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静脉抗凝和活血化淤药物的使用,如血栓通等。早期高压氧治疗也是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Kato Y, Sano H, Dong PT, et al. The effect of clipping and coiling in acute severe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fter 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al trial (isat) results[J]. Minim Invasive Neurosurg, 2005,48:224227.

    [2] Lafuente J, MauriceWilliams RS.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The outcome of surgical treatment in experienced hands in the period prior to the advent of endovascular coiling[J].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3,74:16801684.

    [3] Krayenbuhl N, Guerrero C, Krisht AF. Technical strategies to approach aneurysms of the vertebral and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ies[J]. Neurosurg Focus, 2005,19:E4.

    [4] 刘承基.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进展[J]. 江苏医药,2000,26(11):838839.

    [5] 姜金利,许百男,余新光,等. 277例颅内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6,11:650651.

    ↑上一篇:重大灾害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下一篇:碘-125放射性粒子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