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颅脑外科学》

    小剂量消炎痛联合西比灵治疗偏头痛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0-03-31  浏览次数:642次

      作者:李洪伟,高越     作者单位: 1 255000 山东淄博,齐鲁石化医院集团胜利医院  2 255000 山东淄博,齐鲁石化医院集团中心医院  【摘要】  目的  观察小剂量消炎痛、西比灵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  将83例符合我国六城市神经病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制定偏头痛标准确诊者随机分两组,接受小剂量消炎痛、西比灵与苯噻定相对比,连用3个月,随访1年。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控制发作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本疗法见效快、效果显著、疗法简单、副作用少,可作为常规用药。

      【关键词】  偏头痛;消炎痛;西比灵;疗效分析      目前治疗偏头痛药物较多,方法各异,疗效不一,用小剂量消炎痛、西比灵(西安杨森制药公司)治疗偏头痛45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资料均来源于2002年1月~2005年1月神经内科门诊病人。诊断符合六城市神经病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制定偏头痛诊断标准。病程>1个月,发病频率每个月>2次。神经系统、头颅CT、血常规、肝功均正常,共83例。随机分为两组:小剂量消炎痛、西比灵组(治疗组)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19~49岁,平均32岁;病程1~12年,平均3年;发病频率2~6次/月,平均4h。苯噻定组(治疗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病程、严重程度、发病频率、持续时间与治疗组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前半个月停服所有药物。每个疗程1个月,均进行3个疗程。治疗组:消炎痛12.5mg每日晨7时、下午4时服用,西比灵10mg每晚8时服,1个疗程后西比灵减量为5mg。对照组:苯噻定0.5mg,3次/d,1个疗程后改为2次/d。随访1年。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服药后头痛发作频率程度,坚持时间变化作自身对比。将疗效分为:(1)控制:症状消失,1年内未复发;(2)显效:1年内发作频率减少75%以上,程度降低,时间缩短50%以上;(3)有效:1年内发作频率减少35%~75%,程度降低,时间缩短50%以下;(4)无效:1年内发作频率减少35%以下,时间、程度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根据以上判定标准,两组疗效见表1。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对比(略)

         表1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5.6%。对照组总有效率78.9%,两组差异有显著性(χ2=3.926,P<0.05),控制发作率差异有显著性(χ2=4.564,P<0.05)。    副作用:治疗组除少数病人轻度嗜睡、乏力、个别体重增加外,未见其他副作用,无一例退组。

      3  讨论

      偏头痛由于头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致[2],这种功能障碍由于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释放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花生四烯酸等物质[5]。而血中5-HT浓度异常增高,引起动脉收缩,继而单胺氧化酶(MAO)作用,使大量5-HT降解成5-羟吲哚乙酸(5-HIAA)随尿排出,造成了血中5-HT浓度降低,使颅外动脉扩张而引起搏动性头痛[2]。花生四烯酸又转化为前列腺素(PG),其中PGE可使颅外血管强烈舒张并产生炎性变化[3]。目前,又强调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Ca2+)升高,导致平滑肌收缩,引起偏头痛发作[4]。

      小剂量消炎痛治疗偏头痛机制[5]:(1)时晨学报道,人体晨7时对消炎痛极敏感,此时服用小剂量,可获得最高血药浓度和最好药理效果,达血药浓度峰值时间较其他时间服药为短;(2)小剂量消炎痛抑制脂肪环氧化酶活性,使环内过氧化物合成受阻,最终导致PGF2a和PGE1合成减少;(3)小剂量消炎痛抑制细胞膜慢通道的Ca2+内流,使脑血管平滑肌的动作电位下降,从而解除脑血管痉挛性收缩,因而对偏头痛有双相防治作用(即对初期时相和继发时相的偏头痛均有防治作用)。

      西比灵是选择性Ca2+通道阻滞剂,不影响正常Ca2+代谢,仅阻滞病理状态下Ca2+超载。它通过[2]:(1)阻止Ca2+跨膜内流,从而消除平滑肌收缩,并能抑制去甲肾上腺素、5-HT、血栓素A2(TXA2)、儿茶酚胺等引起脑血管收缩。(2)抑制腺苷二磷酸(ADP)及花生四烯酸(AA)引起的血小板聚集,通过抑制肾上腺素受体,抑制肾上腺素、TXA2引起血小板聚集,以达到治疗偏头痛。

      小剂量消炎痛、西比灵联合治疗偏头痛,作用叠加,使扩张血管和解除血管痉挛作用更明显,疗效显著,疗法简单,副作用少。故值得临床推广并可作为常规用药,需同行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程学铭.我国六城市居民偏头痛流行病学调查.中华精神神经科杂志,1990,23(1):44.

      2  韩中岩,从志强,唐胜孟.神经病治疗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54-55.

      3  黄友岐.神经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09.

      4  金俊英.西比灵防治偏头痛临床观察.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1,4(2):108.

      5  李建章,姚淑芬.头痛头晕诊断治疗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66.

    ↑上一篇:急性薄层硬膜下血肿伴脑肿胀的手术治疗
    ↓下一篇:低氧条件下人参皂甙Rg3诱导人喉鳞癌细胞凋亡及对HIF1α和VEGF表达的影响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