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的调查分析及干预

    发表时间:2010-08-09  浏览次数:525次

      作者:张 平1) 魏 云2) 作者单位:1)河南洛阳荣康医院 洛阳 471013 2)河南洛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洛阳 471000

      【摘要】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状态,为脑梗死患者临床心理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70例脑梗死患者(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实验组进行护理干预。结果 70例患者中,焦虑自评量表得分>50分者27例(38.6%),抑郁自评量表得分>50分者33例(47.1%),实验组护理干预前后SAS及SDS评分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SAS及SDS变化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焦虑与抑郁是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的常见心理障碍,对患者的躯体症状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其心理护理,从而促使患者尽快康复。

      【关键词】 脑梗死; 焦虑自评量表; 抑郁自评量表;护理干预

      脑梗死患者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脑梗死造成的躯体性损害引起的症状,而对患者梗死后的心理状态较少予以注意。临床观察已经证明,梗死除可使部分患者脑损害直接产生抑郁症状,也可间接影响患者心理状态,进而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为研究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我们对7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焦虑和抑郁的调查并进行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0例均为我院2006—2007年住院的脑梗死患者,男38例,女32例;年龄38~77岁,平均(56±11.3)岁。所有患者均神志清楚、病情相对稳定,能独立完成问卷填写。7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30);实验组接受研究人员制定的护理干预对策,对照组接受所在病区的一般护理对策。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调查方法 采用医院焦虑自评量表 (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各由1~20项组成,1~4级评分。

      1.3 评定方法 让患者把整个量表的填写方法及每道题的含义弄清楚,然后独立作出自我评定;在护理干预前、干预2周后分别进行评分。

      1.4 干预措施 对实验组患者的躯体症状进行积极治疗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同时给予以下护理干预对策:(1)根据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程度的不同,由护理人员分别给予安慰、支持、鼓励和针对性暗示治疗,1次/d,对严重者采取有针对性护理干预。(2)科普宣教包括心理学常识、怎样预防及对待焦虑和抑郁等内容。(3)加强心理疏导,正确解释病情,估计预后,积极争取家庭、社会的良好支持、关怀,打消患者顾虑,促进康复,合理应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对照组仅接受针对躯体症状进行的积极治疗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1.5 统计学分析 全部数据经SPSS 10.0软件处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部70例患者中,焦虑自评量表得分>50分27例(38.6%),其中实验组15例,对照组12例;男14例,女13例。抑郁自评量表得分>50分33例(47.1%),其中实验组17例,对照组16例;男15例,女18例。表1 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SAS SDS评分比较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从结果看,实验组护理干预后焦虑变化和抑郁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同比对照组护理干预前后焦虑和抑郁无明显变化;实验组对照组比较护理干预后焦虑变化和抑郁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见表1。

      3 讨论

      研究表明,脑血管病患者心理障碍的发生率较高,约为23%~65%,这种心理障碍可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及治疗的有效性,进而影响到患者的预后,其中焦虑和抑郁最为普遍[1]。脑梗死患者既有不幸预感、惊恐、悲观、失望等焦虑抑郁情绪,也有乏力、睡眠障碍、尿频、多汗、躯体疼痛、头昏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部分症状可能与脑部疾病有关,但脑梗死作为重大负性生活事件,导致焦虑和/或抑郁可能与家庭、社会支持、责任感,及医务人员的语言、对预后的判断等密切相关,以及能否坦然面对现实有关。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症状,对预后、康复有重要意义[2]。

      本研究显示,焦虑与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35.7%及47.1%,与国内杨利杰等[3]的报道相似。提示心理因素在神经疾病康复中起作用,因此除药物外,心理治疗十分重要[4];焦虑和抑郁是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最常见的心理障碍,护理干预后焦虑与抑郁均明显减轻(P<0.01);因此应经常对患者进行心理测评,对焦虑与抑郁突出者,进行适度的干预;要指导病人正视现实,调整心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合理应用抗焦虑药物缓解焦虑抑郁症状,医疗工作中除了对脑梗死患者的躯体症状进行积极治疗外,应根据患者的抑郁或焦虑程度选用适当的药物,同时进行精心的心理护理,从而使患者能够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 刘谷琦,陈振华,陈燕芳,等.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浅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5761.

      [2] 王文德.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干预疗效分析[J].临床心身医学杂志,2007,13(4):358.

      [3] 杨利杰,范丹.脑梗死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及早期心理干预的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0):6970.

      [4] 宋梅英,冯殿福,苏军,等.中风后心理障碍的临床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5):440441.

      

    ↑上一篇:依达拉奉与疏血通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下一篇: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关系的探讨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