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活血化瘀治疗脑出血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0-09-01  浏览次数:532次

      作者:杨菊芹 作者单位:265300 山东栖霞,栖霞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 脑出血;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

      脑出血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科自2008年3月—2009年9月在西医治疗脑出血的基础上,早期服用中药活血化瘀之剂,临床取得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2008年3月—2009年9月住院的急性脑出血患者共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所有患者均为发病1~24h内就诊的住院患者,平均发病时间为9.5h,诊断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2006年制定的《脑梗死和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试行)》[1]。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证实,出血量10~30ml,出血部位均以基底节为主,伴有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瘫痪侧肢体肌力<4级,无意识障碍或轻度意识障碍,对高度怀疑动静脉畸形及动脉瘤、长期大量服用抗凝剂、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及肺部感染者不予入选。

      1.2 方法 两组均应用脱水降颅压、控制高血压及脑保护治疗(胞二磷胆碱、亚低温),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3天后加用中药益气活血通络方。益气活血通络方组成:黄芪40g,川芎15g,丹参15g,赤芍15g,当归12g,川牛膝10g,茯苓15g,菖蒲12g,红花10g,半夏10g,桂枝9g,甘草6g。口眼歪斜加白附子、僵蚕各9g;眩晕者加菊花、蔓荆子各9g;高血压者加石决明10g,珍珠母6g,磁石10g,黄芪用量宜小;阴伤者加麦冬、玉竹各15g。1日1次,14天后复查头颅CT观察两组患者血肿大小(按多田氏公式计算)及血肿周围水肿带的范围。20天后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2 结果

      治疗组血肿大小(0.93±0.71)ml,对照组(5.69±0.92)ml,且治疗组血肿周围水肿带范围明显小于对照组。20天后功能恢复情况:治疗组患侧肢体肌力4~5级,生活基本自理14例(53.9%),肌力3~4级,功能明显好转10例(38.5%);对照组患侧肢体肌力4~5级,生活基本自理8例(31%),肌力3~4级,功能明显好转15例(57.7%)。

      3 讨论

      脑出血的主要危害是脑水肿以及血肿形成压迫脑组织产生神经功能障碍。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复杂,包括能量耗竭、炎症反应、自由基损伤、血脑屏障开放、血管通透性增加等,现在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其发生机制为:血肿内血浆蛋白渗出和血凝块回缩、凝血酶的毒性作用、血肿周围的局部缺血作用[2]。中医理论认为:瘀血内阻是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瘀血内阻,血液不行,脉络不通,血不循经而妄行外溢,所以治法不是盲目止血,而是以活血化瘀为主,故以“活血、止血”的治疗原则。益气活血通络方是在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加用理气化痰、开窍通络之剂,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一书,功在益气活血,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经实验研究,补阳还五汤能够扩张血管,尤其是动脉血管,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耐氧能力;改变血液流变学的性质,降低血脂,抗动脉硬化;抑制血液凝固;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可促进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存活和向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分化,并与神经功能恢复呈正相关,应用益气活血通络方,一方面通过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使血肿周围的脑组织供血得到改善,促进水肿吸收;二是通过降低全血粘度和红细胞压积,使红细胞凝聚降低,血流动性增加,防止脑出血加重或再出血。尽管本方剂未进行相关的药理研究,但临床效果显著,所以推荐给大家。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 脑梗死和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试行)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0):948-949.

      2 张勇,张秀芝. 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脑出血后期顽固性脑水肿的作用研究.甘肃中医,2009,22(7):15-16.

    ↑上一篇:继发于脑卒中后的糖尿病3例报告
    ↓下一篇:颅内静脉窦血栓3例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