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胸外科学》

    人造血管搭桥内瘘术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09-06-29  浏览次数:680次

    作者:孙敏燕,俞凯,楼新江作者单位:311800 浙江省诸暨市人民医院   

       【关键词】  血液透析

      维持性血液透析必须有一条可靠耐用的血管通路,有些患者由于自身血管条件差,无法行自身血管内瘘,或多次自身血管内瘘闭塞而不得不采取另外措施建立血管通路。本科2004年10月至2007年5月成功地为3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行人造血管搭桥内瘘术,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3例,其中男1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63、74、76岁。原发病:慢性肾炎2例,慢性间质性肾炎1例。2例系自身血管内瘘闭塞,1例曾使用带涤纶套长期留置导管后因导管血栓形成而无法使用。均选用美国Gore-Tex公司生产的膨体聚四氟乙烯(PTFE)人造血管,直径6mm。

      1.2  手术方法

      3例均行肘部肱动脉与头静脉或贵要静脉袢型吻合。臂丛神经麻醉下常规消毒铺巾,取桡骨小头水平处动静脉方向纵行切口(长约3~5cm),分离暴露并游离一段长约3cm左右的肱动脉、贵要静脉或头静脉,将动静脉外膜尽量剥离干净(防止血管痉挛),取肝素盐水浸泡过的人造血管30cm,将其两端修剪成斜面,在吻合水平以下10cm、前臂正中纵向作一小切口,用大弯钳从皮下深层向上分离一隧道至肘部水平,然后将人造血管呈袢型植于皮下深层,两端向上显露于肘部切口之外。检查人造血管有无扭曲、压迫,用肝素盐水冲洗干净人造血管内可能流进的血液,然后分别与肱动脉和静脉行端侧吻合。检查吻合口通畅无渗漏后间断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本组采用头静脉吻合2例,与贵要静脉吻合1例,均一次获得成功。术后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0.4ml/d,并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  结果

      2.1  临床应用     术后3~4周开始使用,分别在人造血管动静脉端进行穿刺,动脉端穿刺针与血流逆向,引出血液;静脉端穿刺针与血流方向一致,作为血液的回路。3例血流量均达到250ml/min以上,血透结束时用手指压穿刺点10~20min,然后用弹力绷带包扎加压2h。使用时间最短9个月,最长已达3年,现仍在使用中,透析效果良好。

      2.2  并发症及处理    

      3例患者均于手术后次日在血管移植部位出现明显水肿,感觉疼痛,可能与皮下隧道渗血及部分血清由人造血管壁渗出有关。嘱患者尽量抬高血管移植侧手臂,用红外线照射和止痛治疗,术后3~4周肿胀自行消退,消肿后方可开始穿刺透析。3例均未发生出血、血栓、感染等并发症。

      3  讨论

        目前国内外均以动静脉自身内瘘作为血液透析的永久性血管通路,但一些老年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病患者血管条件差,无法行动静脉自身内瘘手术,许多医院采用带涤纶套的长期留置双腔导管作为血管通路,但这种导管给患者生活上带来不便,使用过程中血栓形成、导管血流不畅和感染的发生率较高。美国临床实践指南(K/DOQI)建议,对于带隧道导管应尽量减少作为长期使用,因长期使用易发生感染和丧失功能,而作为短时或过渡性则有其优势。在目前肾源缺乏的情况下,大部分尿毒症患者需依赖血液透析维持生存,所以应该选择合适的使用时间长的血管通路,使得具有足够的血流量,以保证透析的充分性和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期。人造血管内瘘具有组织相容性好、血管通畅、血流量大、穿刺方便、使用时间长等优点[1],但是人造血管材料比较昂贵,手术难度也较大,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不少功能不全的内瘘患者仍然在勉强维持透析,显然影响了透析的充分性和生活质量,为此,必须寻找相应方法,缩短与国际的差距[2]。

        本组3例患者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前臂肿胀,与文献相符[3]。移植血管内瘘应在术后3~4周肿胀消退后使用,过早使用不仅穿刺困难,而且容易诱发出血、血栓形成和血管狭窄。开始使用时要告诉护理人员由于人造血管较自身血管硬,穿刺时有一定阻力,应避免用力过猛穿透对侧血管壁,同时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否则易出血,易形成假性动脉瘤。据报道,人造血管搭桥内瘘术的并发症主要有血栓形成、感染、假性动脉瘤、肢体肿胀等,其中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并发症[4]。本组3例患者术后均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内瘘开始使用后未再预防性使用抗凝剂,到目前为止未发生血栓、感染、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作者认为是:手术必须掌握技巧,透析要规范操作,要了解人造血管内瘘的特点,加强日常护理。作者亦认为,如果患者经济条件允许,人造血管搭桥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较为理想的永久性血管通路。

    【参考文献】    1 周莉,薛武军,冯学亮,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人造血管内瘘的临床应用.中国血液净化,2002,1(10):49~50.

      2 王笑云.要重视透析血管通路创建维护和并发症的防治.中国血液净化, 2007, 6(7): 349~351.

      3 陆石,张全元,韩国锋,等.人造血管移植建立透析通路的临床研究.透析与人工器官, 2001, 12(1): 1~3.

      4 冉峰,刘长建,黄佃,等.动静脉内瘘术用于血液透析的临床研究.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7, 10(1):67~68.

    ↑上一篇:心房颤动患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研究
    ↓下一篇: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缩窄、动脉导管未闭、重度肺动脉高压手术成功1例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