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急性脑血管病偏侧舞蹈症16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9-08  浏览次数:488次

      作者:宋绍国 盖德法 作者单位:1 广饶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257300;2 莱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病;舞蹈症

      急性脑血管病是老年人常见? ⒍喾⒉。喜⒊鱿制辔璧钢⒄呓仙伲纸以?001年1月—2006年8月住院的急性脑血管致偏侧舞蹈症16例患者病历,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中,男7例,女9例。年龄在52~73岁之间,平均年龄569岁。全部患者均经过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梗死或脑出血。11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6例有糖尿病史,4例既往有脑血管病史。均急性起病,既往无舞蹈症病史,否认有家族病史。

      12 临床表现 全部病人均表现为一侧肢体快速、不规则、大幅度、不自主的舞蹈样运动。精神紧张时加速,安静时减轻,睡眠中消失。

      13 辅助检查 本组病例常规检查血常规、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均正常。所有患者脑电图均未见痫性放电。

      14 影像学检查 16例病人均经颅脑CT和MRI检查证实,其中双侧基底节区多发性腔隙性梗死6例,尾状核梗死3例,颞枕叶大面积梗死1例,丘脑出血4例,壳核出血2例。

      15 治疗与预后 16例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氟哌啶醇2 mg,口服3次/天,1周内症状无明显改善者加用氯丙嗪或硝基安定类药物,连续应用3周症状均消失。舞蹈症状平均1~3 d开始减轻,舞蹈症状消失时间平均6~7 d。

      2 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所致的偏侧舞蹈症临床上较少见,其发生率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1]。偏侧舞蹈症为局限于一侧上下肢或面部不自主舞蹈样运动,它可以是风湿性舞蹈? ⒙晕璧覆〉囊桓霾糠郑嗫梢允腔捉诜⑸芩鸷Φ慕峁嗉谥心昊蚶夏瓴±蝗黄鸩〉钠被虿煌耆云奔捌敝宓奈璧秆硕?]。本组16例以基底节区病变为主,未见到脑干病变者合并偏侧舞蹈症。锥体外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基底神经节,包括尾状核、壳核、苍白球、黑质、网状结构、丘脑底核、伏隔核。它们构成不同功能的复杂的环路,对运动起着调控作用。尾状核和壳核可能与维持机体姿势有关,当该结构遭破坏,使对运动起抑制作用的苍白球内侧部、黑质网状部复合体的活动降低,增强丘脑及丘脑皮质投射的活动,使皮质所发动的运动冲动无法中断与停止。而且不能接受经小脑、红核、纹状体径路的冲动,导致产生偏侧舞蹈症[3]。急性脑血管病发生偏侧舞蹈症与纹状体内多巴胺(DA)能神经元占优势有关。在正常情况下,抑制性神经元γ氨基丁酸(GABA)与DA神经元处于平衡状态,当尾状核、壳核、纹状体系统发生血供障碍时,使GABA神经元的功能明显减退,GABA释放减少,多巴胺相对增加,导致对侧肢体多动及肌张力减低[4]。故临床上给予DA受体拮抗剂氟哌啶醇、GABA和增强剂硝基安定治疗。本组除了针对原发病治疗外,选用氟哌啶醇控制舞蹈症状取得较好疗效。通过本组回顾性临床分析,旨在加强临床医生对急性脑血管合并偏侧舞蹈的认识,同时对病因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黄如训,梁秀玲,刘焯霖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663.

      [2] 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766767.

      [3] 林晓东.老年人卒中性偏侧舞蹈病[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3,12(5):303.

      [4] 周衍椒,张镜如.生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433435.

    ↑上一篇:脑干出血60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降纤酶联合灯盏花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