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神经生长因子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0-10-18  浏览次数:599次

      作者:王植深,陈根本△,杨启木 作者单位:515638 广东潮安,潮安县人民医院

      【摘要】 目的 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应用。方法 7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传统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神经生长因子20 μg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1个月。结果 经神经生长因子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神经症状及体征改善显著(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应用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主要的致残因素之一。其病因主要是长期高血糖及由此导致的代谢障碍,微循环异常。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人们健康的危害性日益明显。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是胚胎感觉、交感神经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对成年神经系统功能的维持及结构的完整也具有重要的作用[1]。已有实验证明,NGF参与了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过程[2],并初步显示了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预防和治疗作用[3,4]。我院2004年10月~2007年5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6例伴有不同程度周围神经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诊断符合1998年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5]。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神经病变,血糖稳定2周以上。符合条件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41~78岁,平均62.6岁,糖尿病病程6~27年,平均11.9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1~12年,平均7.6年;对照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42~77岁,平均62.9岁,糖尿病病程5~26年,平均12.5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1~12年,平均8.9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及周围神经病变病程,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糖尿病饮食、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及B族维生素等常规治疗,将空腹血糖控制在4.4~6.7 mmol/L,餐后2 h血糖控制到<8.3 mmol/L范围内。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神经生长因子(武汉海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商品名为金路捷)20 μg,用2 ml注射用水溶解,肌肉注射,每日1次,每次1支,4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都进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观察神经症状的变化及进行血液流变学的检查。

      1.4 疗效判断标准 (1)神经症状评分:针刺样痛、刀割样痛,异常冷热和烧灼感,下肢或足部有上述症状之一为1分,若夜间加重为2分,总分≥3分为异常。(2)神经体征评分:双下肢的触觉、痛觉及震动觉:无异常为0分,局限在脚趾为1分,局限在脚掌中部以下为2分,局限在踝关节以下为3分,局限在小腿中部以下为4分,局限在膝关节以下为5分。膝反射、踝反射正常为0分,引出或增强为1分,消失为2分,总分≥5分为异常。

      1.5 统计学方法 测定各次参数的(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计量资料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神经症状、体征评分变化比较 见表1。

      2.2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 见表2。 表1 两组的神经症状、体征评分变化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治疗前比较,**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40例患者治疗过程中未见肝、肾、心电图及血常规等方面异常改变。治疗组有3例患者出现注射部位疼痛,无特殊处理自行缓解。

      3 讨论

      周围神经病变(PND)为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的病例为神经纤维节段性脱髓鞘,轴索的再生能力受损而出现退化。近年来发现神经营养因子,尤其是其中的生长因子水平和功能降低[6]。多次给予NGF可促使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的某些症状及神经学检查进步[7]。糖尿病性PND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临床常见的PND,目前尚无特效药。治疗一般是在有效降低血糖基础上应用一些神经保护制剂,但疗程较长,疗效欠佳。NGF的缺乏和转运异常参与PND的发病过程已成共识,虽然其在病因学中的地位尚难确定,但就其对神经的营养、再生、修复及功能维持作用而言,都为PND的预防和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8]。在患糖尿病时,NGF缺乏或减少,使逆向运输至神经元的神经生长因子减少,损伤对其敏感的神经元。故近期有人认为神经的修复是一个耗能过程,除缺血影响其修复外,神经生长因子缺乏也是影响其修复的重要因素[9]。若给予补充神经生长因子则可促进神经再生,改善神经传导速度。这些因子的合成、分泌和代谢障碍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原因之一。近年来神经生长因子在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和治疗中倍受重视。NGF是神经营养因子中最早被发现的,目前研究最为透彻,具有营养、保护神经元及促进突起生长等多种生物学功能。NGF对周围神经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感觉神经元也有好的神经营养作用。DYCK等研究表明,通过NGF的应用能够预防、稳定或改善较少的纤维神经变引起的缺损和症状,并可降低热、痛阈值。NGF作为多肽生长因子网络中的一员,在炎症反应、组织操作修复、促进伤口愈合及急性迟发型超敏反应中发挥作用。本组资料显示经神经生长因子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的神经症状、体征改善显著,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有任何不良作用,而对照组改善不明显,与以上研究一致,从而进一步证明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有效的。由于本资料病例数量不多,尚需大样本、长疗程的随机对照观察。武汉海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神经生长因子,大鼠体内实验结果表明:本品可改善由已二酮和丙烯酰胺造成的大鼠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所致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缩短神经—肌肉动作电位潜伏期,并提高神经—肌肉动作电位幅度。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本品有减轻动物胫神经的髓鞘肿胀发生率和降低变性胫神经纤维数量等作用。以上结果提示,本品可能有促进损伤神经恢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付小兵.神经生长因子与创伤修复.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161-166.

      2 Thornas PK.Groath factor and diabetic neuropatty.Diabetic Medicine,1994,11:732.

      3 Schmidt Re.The role of nerve gorwht faotor in the pathogenesis and theray of arabetic neuropathy.Diabetic Medicine,1993,10(Suppl.2):10.

      4 Faradji V,Sotelo J.Lower serum level of nerve growth factor in diabetic neuropaty.Acfa Neurol Scand,1990,81(5):402-406.

      5 叶任高.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98-825.

      6 Rogers BC.Devolopment of recombinant human nerve growth factor as a treatment for peripheral neuropathic disease.Neurotoxicology,1996,17(4):865-870.

      7 Saleh M,Shenaq MD,Eric D,et al.Gene therapy for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Clin Plast Surg,1996,23(1):157-171.

      8 Yasuda H,Terada M,Maeda K,et al.Diabetic neuropathy and nerver.Generation Prog Neurobiol,2001,172:211.

    ↑上一篇:血府逐瘀汤治疗2例功能性发热的体会
    ↓下一篇:微创侧脑室穿刺引流加脑脊液置换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