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血府逐瘀汤治疗2例功能性发热的体会

    发表时间:2010-10-18  浏览次数:500次

      作者:赵博华 作者单位:101300 北京,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 血府逐瘀汤治疗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本方是由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牛膝、赤芍等11味中草药组成,其功能有行血分瘀滞,解气分之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是血瘀胸中的常用方,笔者曾多次用本方治疗功能性发热,收到良好效果。现介绍2例病案说明其临床应用。

      1 典型病例

      例1,患者,女,47岁。于2006年4月20日初诊,患者自诉间断性发热已2年余,T 37.5 ℃~37.8 ℃,白天轻,下午和夜间尤甚,四肢怕冷,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燥,小便黄,患者曾到北京多家医院就诊,查血、尿常规,胸片,腹部B超,脑部CT均未见异常,诊断功能性发热,给予百服宁及柴胡口服液,对症治疗,病情日益加重,发热更甚,就诊时患者身体消瘦,面色晦暗,皮肤粗糙甲错,经前腹痛,量少有块,舌质红暗,苔少脉沉细涩,查体:T 37.7 ℃, BP 130/80 mm Hg,HR 72次/min,血常规:WBC 6.79×109/L,N 0.417,L 0.188,尿常规(-),腹部B超(-),胸片(-),既往体健,3年前父母双亡长期抑郁。中医诊断内伤发热,辨证为肝郁瘀血内阻,治以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用血府逐瘀汤化裁方药:桃仁12 g,红花12 g,当归10 g,生地黄10 g,川芎8 g,赤芍10 g,川牛膝10 g,桔梗8 g,柴胡8 g,枳壳10 g,甘草6 g,加香附12 g,玄参30 g,日一剂连服5付,于2006年4月24日复诊,患者情绪好转,自诉白天发热大减,T 37.2 ℃~37.5 ℃,夜间发热稍有减轻,仍有口干不欲饮水,大便干燥,失眠多梦,舌脉同前,药效明显,按上方加炒枣仁12 g,熟军8 g,养血安神,活血通便,连服10剂。于2006年5月3日再诊,发热症状消失,最高体温36.8 ℃,面色红润有光泽,月经调,四肢怕冷已消,再按原方加减巩固疗效。处方:当归10 g,川芎10 g,桃仁12 g,生地黄10 g,红花10 g,赤芍10 g,桔梗6 g,川牛膝10 g,柴胡8 g,枳壳10 g,炒枣仁10 g,熟军4 g,党参10 g,白术10 g,甘草6 g,每日1剂,连服10剂,患者病情痊愈,1年来随访,未再发热。 例2,患者,女,31岁,2007年1月20日初诊。1年前,患者与同事怄气后逐渐出现发热,T 37.6 ℃~37.9 ℃,白天轻夜间加重,伴头痛。在当地多家医院诊断“功能性低热”,给予服用维生素B1谷维素加味逍遥丸等治疗,但疗效不显。患者3月11日来诊,两目晦暗,胸中闷热,心烦易怒,喜饮凉水,不欲咽,心热身凉,查T 37.6 ℃ BP 120/70 mm Hg,HR 70 次/min,血常规(-)尿常规(-)腹部B超(-)胸片(-)ECG:正常舌边瘀点,脉弦细,诊断为中医内伤发热,证属气滞血瘀,瘀久化热,治宜活血祛瘀,疏肝理气,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12 g 红花12 g,赤芍12 g,当归10 g,川芎8 g,生地黄10 g,川牛膝10 g,桔梗6 g,柴胡10 g,枳壳10 g,甘草6 g。加香附12 g,栀子12 g,每日1剂,服7剂后,3月17日复诊,T 36.8 ℃,发热消失,胸闷心烦好转,舌脉同前,继服上方10剂,诸症悉除。随访至今未复发热。

      2 讨论

      长期低热为中医内伤发热范畴,内伤发热一证病情比较复杂,病程较长。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发热》中认为:“发热除外感外,气郁、劳倦、挟瘀等,皆可引起发热”。并将发热分为:“阴虚、气虚、郁火、瘀血等”。瘀血引起发热,在临床并不少见,其诊断重在掌握瘀血所致的各种征象和理解其机理。早在《灵枢·痈疽篇》曰:“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说明瘀血停积于体内,气血不通,营卫壅遏而引起发热。到了清代,医家王清任不但肯定了瘀血可以引起发热,对瘀血发热规律的阐述十分清楚。在《医林改错》中说:“内有瘀热,血瘀轻者,不为四段,惟日落前后烧两时,再轻者,或烧一时,后半日发热,前半日更甚,后半日轻,前半日不烧,此是血府血瘀。”前人对血瘀发热的症状体征和发热特点给予较详细的论述。瘀血阻滞,气机不通,不通则痛,血瘀于下,则经期腹痛。血瘀于上,则有头痛,舌红暗有瘀点。瘀阻经络,瘀血不祛,新血不生,肌肤失于营养,则皮肤粗糙甲错,面色晦暗。瘀血阻碍阴血津液运行,但口欲漱水。瘀血内停,并非阴亏,故欲漱水不欲咽,瘀血停于胸中,扰于心神,则心烦失眠少寐。在治疗中,以活血化瘀为主,行气宽胸止痛为辅,本方由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川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并引瘀血下行为方中主要组成部分,柴胡疏肝解郁,并达清阳,桔梗、枳壳宽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生地凉血清热,配当归又能养血润燥,使祛瘀而不伤阴血,甘草调和诸药,为方中次要组成部分。目前血府逐瘀汤的药理研究有明显的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能增加组织器官灌血量,提高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使其正常化,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上一篇:脑白质病变对阿尔茨海默病锥体外系体征的影响
    ↓下一篇:神经生长因子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应用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