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腺性膀胱炎病理诊断分析及治疗探讨(附154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0-12-22  浏览次数:489次

      作者:朱冬春 作者单位:321400 浙江省缙云县人民医院病理科

      关键词:腺性膀胱炎病理诊断分析及治疗探讨

      作者收集本院诊治的154例腺性膀胱炎患者,并对其进行临床诊治与病理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86年1月至2005年12月来本院诊治,经膀胱镜活检,病理确诊的154例患者,男69例,女85例,男女比为1:1.2;年龄24~76岁,平均50岁。

      1.2 临床症状

      尿频、尿急83例,肉眼或镜下血尿25例,排尿困难7例,下腹胀痛5例,无特殊症状5例,合并膀胱结石21例,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7例,合并膀胱颈梗阻1例。

      1.3 病变部位

      位于膀胱颈,膀胱三角区、输尿管口周围119例,位于膀胱三角区累及侧壁、底部12例,位于后尿道4例,病变弥散连接成片及多灶性分布19例。

      1.4 膀胱镜检查

      局部粘膜粗糙,散在红色小滤泡样或小透明囊泡样105例,乳头状19例,片状疱疹状27例,绒毛状3例。在154例患者中,经常规对症治疗复发的81例(其中29例多次复发后行腔内电切治疗术后又复发3例),复发时间短者几个月,长者3年。

      2 病理分析

      154例患者中经病理诊断为移行上皮型97例,占63%;肠上皮型39例,占25%;前列腺上皮型14例,占9%;移行—前列腺上皮混合型6例,占3%。

      2.1 移行上皮型

      以Brunn巢为特征上皮型。Brunn巢是移行上皮受到各种慢性炎症刺激时,向粘膜下呈花蕾状生长而被周围的结缔组织包绕分割,与表层粘膜移行上皮分离而形成的巢状结构,Brunn巢由分化良好的移行上皮组成,上皮细胞与周围的基膜垂直排列。

      2.2 肠上皮型

      正常情况下,膀胱粘膜无腺体,但在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下,膀胱粘膜移行上皮的基底细胞可呈慢性增生,并伸展至固有膜形成实心的上皮细胞巢。上皮巢内出现裂隙或分枝,环状管腔,中心出现腺性组织转化形成腺体结构,腺体上皮可分泌粘液,细胞核位于基底部,细胞质顶部含有丰富的粘液空泡,颇似富含杯状细胞的结肠上皮。

      2.3 前列腺上皮型

      腺腔较大,腺上皮呈单层柱状,立方或假复层柱状上皮,腺上皮与间质之间有胶原样基膜。

      2.4 移行一前列腺上皮混合型

      有Brunn巢和前列腺组织转化结构。

      3 讨论

      腺性膀胱炎1887年由Von Limberk首先报道,发病原因至今仍未完全明了,可能与膀胱慢性炎症,结石、梗阻等诱发因素刺激有关。腺性膀胱炎病理镜下特征是膀胱粘膜的增生和化生同时存在的病变。Brunn巢是移行上皮增生的一种特殊表现,移行上皮向粘膜固有层出芽性生长的结果。上皮巢中心可以液化形成空腔,内含清亮液体,即囊性膀胱炎。Brunn巢中心还可化生为柱状上皮或立方上皮,分泌粘液,在膀胱固有层内形成多数粘液腺样结构,称为腺性膀胱炎。由于囊性和腺性膀胱炎均发生在炎症病变基础上,其囊、腺性结构均由Brunn巢演变而来,两者不能截然分开[1]。腺性膀胱炎的发展是一个渐变过程:移行上皮单纯增生→Brunn芽→Brunn巢→囊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

      随着腔内泌尿外科的发展以及活检意识的增强,有关腺性膀胱炎的报道明显增多。从1968年文献报道腺性膀胱炎发病率为0.1%~1.9%,1979年Wiener报道了100例外观正常膀胱的尸检情况,年龄12d~101岁,Brunn巢和囊性膀胱炎的发生率分别高达89%和60%,且大多为慢性炎症型和粘膜无显著的变化。为此对于膀胱内局部病变的处理,目前存在两种不同意见,一是认为腺性膀胱炎是良性病变,局部病理改变可暂不处理,但要定期随访。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腺性膀胱炎是一种癌前病变,需积极处理。近年来,周兴等[2]研究表明ras等基因蛋白在腺性膀胱炎和腺癌中的表达趋于一致,并且ras基因高表达的腺性膀胱炎发生腺癌的危险性较高,提示腺性膀胱炎形成与癌变转化可能存在相同的基因调控机制。Anderstron等[3]认为由于致癌的物质或慢性炎症刺激移行上皮增生成Von Brunn巢,进一步发展成腺癌,腺性膀胱炎易发展为移行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本组154例中发现膀胱腺癌,部分为粘液样腺癌3例;膀胱乳头状泌尿上皮癌,部分为鳞状细胞癌1例;膀胱低分化癌1例,肿瘤细胞多边形,不规则形,胞浆丰富透亮,异型明显,呈巢、索状排列,广泛浸润至平滑肌之间,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K(+),EMA弱(+),PSA(-)PAP(+/-)。说明腺性膀胱炎癌变发病率之高。针对以上特点,结合临床,根据病理学检查结合有关文献[4];作者认为,对治疗腺性膀胱炎应根据膀胱内局部病变部位、大小、形状及所引起的并发症等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建议对病发范围小、粘膜无显著改变,无梗阻的患者采用对症和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对乳头状瘤样型、滤泡型,绒毛样水肿型病变范围在1~2cm以内可采用腔内手术加药物灌注。但切除范围应超过病变范围1cm,深度达粘膜下层;对片状增生型和乳头状型,且病变范围>2cm,可采用膀胱粘膜剥离术或膀胱部分切除。对病变范围广泛、严重、症状明显而且散在各壁、膀胱壁周围炎症浸润明显,腺上皮增生活跃或已有癌变者,应考虑作全膀胱切除术。

      【参考文献】

      1 邹万忠. 膀胱的炎性疾病. 见:董郎主编. 病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65~666.

      2 周兴,刘春晓,梅骅,等. ras p21的表达与腺性膀胱炎的生物学转归.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7,18:727~728.

      3 Anderstrom C, Jogansson SL, Von Schultz, et al. Primary adenocarcinoma of the urinary bladder, a clinico-pathological and prognostic study. Cancer, 1983, 52: 1273~1280.

      4 El Moussoui A,Dakir M,Sarf I,et al.Cystitis Cystica glandularis A Study of 2 Cases. Ann Urol(paris),1997,31:195~198.

    ↑上一篇:莫西沙星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经尿道汽化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98例体会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