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睾丸扭转的诊治探讨

    发表时间:2012-05-21  浏览次数:766次

      作者:郭素银  (河南省新乡铁路医院泌尿外科,河南新乡 453000)

      摘要:目的 探讨睾丸扭转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总结21例睾丸扭转患者的诊治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21例经手术证实与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DS)诊断一致。8例行手术复位、固定,13例行患侧睾丸切除,所有病例均行对侧固定术。14例随访6~12个月,其中8例手术复位、固定者,睾丸萎缩2例。9例成年人精液分析,5例生精正常,4例生精低下。结论 考虑睾丸扭转时,应首选CDS检查;治疗上应尽快手术探查;扭转>360°、>10h者应切除患侧睾丸。

      关键词:睾丸扭转,诊断,手术,睾丸切除术;睾丸固定术

      睾丸扭转是阴囊急症之一,容易误诊而延误治疗,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对治疗的选择及预后十分重要。作者自1990年7月~2004年5月共收治21例,现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年龄5~46岁,平均21岁。左侧13例,右侧8例。发病至就诊时间10h以内3例,10~24h 5例,1~12d 13例。睡眠中发病13例,剧烈运动后发病5例,阴囊有外伤史3例,2例既往有类似发作史并自行缓解。21例均表现为阴囊剧烈疼痛、肿胀,伴发烧者12例,恶心、呕吐者8例,向会阴部、下腹部放射7例。体检:患侧睾丸肿痛、拒按、体积增大,与附睾界限不清,睾丸明显上移呈横位,抬举试验(prehn征)阳性,提睾反射消失。患侧阴囊皮肤红肿、皮温升高者17例。就诊前在外院诊断为附睾睾丸炎、抗炎治疗11例。

      1.2 辅助检查

      21例病人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DS)及血常规化验。CDS显示睾丸不同程度增大、回声低、不均匀。血流减少、流速下降8例,血流完全消失13例;并发鞘膜积液16例。血常规化验WBC>10×109/L者20例。

      2 结 果

      21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并经手术证实诊断,均为鞘膜内型睾丸扭转。睾丸扭转180° 6例,360°~720° 15例。术中行睾丸扭转复位、固定术8例;睾丸切除13例,术后病理证实为睾丸出血、坏死;所有病例均加行对侧睾丸固定术。

      术后随访14例,其中睾丸固定术8例、切除术6例,随访时间6~12个月。睾丸固定术中有2例睾丸萎缩,CDS显示血流减少、对侧血流正常;另6例患侧睾丸大小、质地均正常,CDS显示双侧睾丸血流正常。患侧睾丸切除的6例CDS显示对侧血流正常。有9例成年患者行精液分析(睾丸固定术5例,切除术4例),生精功能正常5例,4例生精低下。

      3 讨 论

      睾丸扭转又称精索扭转,临床误诊率较高。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本病的确诊率大大提高。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青少年为多见,本组平均年龄21岁。睾丸扭转的病因主要有解剖结构的异常及诱发因素两个方面,解剖结构的异常往往为双侧。

      睾丸扭转后果严重,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复位。睾丸扭转易误诊为附睾炎、睾丸炎,李铁强等报道一组病例初诊误诊率为83%[1],本组误诊率为52.38%,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有下列情况应考虑睾丸扭转:①青少年阴囊急症患者。青少年附睾炎、睾丸炎均不多见。附睾炎大多继发于后尿道炎、前列腺炎、精囊炎等,常与上述症状同时存在,多数伴有尿路及相关症状。单纯睾丸炎常为腮腺炎的并发症。②睡眠中、运动或阴囊外伤后发病。睡眠中突然发生阴囊剧烈疼痛是本病的特征,本组占61.90%。③既往有类似疼痛发作史、持续时间短,一旦扭转复位后疼痛立即消失。④睾丸位置上移呈横位,与附睾界限不清,prehn征阳性。王康儿等[2]报道部分患者可见阴囊局限性内陷。⑤提睾反射消失。有学者认为提睾反射存在可排除睾丸扭转。⑥CDS可显示患侧睾丸血流减少或完全消失,并具有无创、方便、迅速、可反复使用的优点,对睾丸扭转具有肯定的诊断价值。孙百鸣等[3]报道41例阴囊急症患者(睾丸扭转、急性炎症、阴囊血肿及睾丸挫裂伤),急症诊断符合率95.1%,可明确地将高血供的睾丸炎和无血供的精索扭转相鉴别。本组诊断符合率100%。阴囊外伤时还要和阴囊血肿及睾丸挫裂伤相鉴别,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可予鉴别。

      睾丸扭转诊断确立后,作者认为不管扭转时间长短,均应尽快手术。因手法复位有一定的盲目性,即使复位成功也有复发倾向。同时睾丸扭转往往有解剖结构的异常,这种异常常常为双侧性,应常规加行对侧睾丸固定术。睾丸扭转所致的睾丸缺血、坏死与扭转时间的长短和扭转程度密切相关。Cuckow等[4]认为睾丸扭转>360°且>24h者最终导致睾丸切除。乔宝民等[5]报道一组病例,14例病程>24h者均经手术证实睾丸已坏死予以切除,2例病程<24h且扭转<360°者睾丸得以保留。本组睾丸切除13例,病程均>24h、扭转360°,且术后病理均证实为睾丸出血、坏死。有2例扭转360°,10h<病史<24h,术中保留了睾丸,术后随访睾丸萎缩;病程在10h以内的3例及病程在24h以内、扭转<360°的3例行睾丸复位固定术睾丸成活,无萎缩。

      有些学者认为,缺血坏死的睾丸可导致对侧睾丸发生免疫损害,甚至有报道一侧睾丸扭转后不论行复位固定或切除,均可引起对侧睾丸细胞凋亡增加,主要发生在精母细胞、早期和晚期的精子细胞、Sertoli细胞,引起精子数下降。作者对5例睾丸固定术、4例切除术患者进行了随访、精液分析,4例精子数低于正常,分别是睾丸切除术1例、睾丸固定术后2例萎缩及1例正常的病人;精子数正常5例,分别是睾丸切除术3例、睾丸固定术2例。从本组资料看,睾丸扭转后可能存在免疫损害。缺血坏死的睾丸是否切除,沈鹰等[6]认为对无生育要求的,尽管睾丸已缺血,保留后不至于液化,阴囊不会空虚,故不主张切除睾丸。作者主张对扭转后缺血坏死的睾丸应予切除,以免加重对侧免疫损害及萎缩的睾丸恶变的危险 。

      参考文献:

      [1]李铁强,朱朝阳,姜鸿胥,等. 睾丸扭转(附18例报告) [J].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2, 23:631-633.

      [2]王康儿,郑功,高辉,等. 精索扭转的早期诊断及处理(附12例报告) [J].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2, 17:600-602.

      [3]孙百鸣,郝建迪,洪勇强.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阴囊急症诊断中的应用 [J].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1, 16:225-226.

      [4]Cuckow PM, Frank JD. Torsion of the testic [J]. BJU Int, 2000, 86:349-353.

      [5]乔宝民,孙光,王文成,等. 睾丸扭转的诊断与治疗(附17例报告) [J].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2, 23:556-558.

      [6]沈鹰,潘铁军,李志强. 精索扭转的诊断和治疗(附14例报告) [J].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2, 17:603-605.

    ↑上一篇: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治疗前列腺增生与膀胱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下一篇:磁共振尿路水成像诊断先天性泌尿系疾病的价值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